来,聊他一块钱的面部动捕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各家特效公司都有研究如何多快好省地得到CG人脸,追踪点也是千奇百怪,我们这里梳理一下。
首先,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多越好。
这个密度大家感受一下
三个原因:
- 演员时间金贵,一百多个点一个多小时演员通常是坐不住的。
- 后期跟踪时没必要那么多,点之间离得太近还容易串。
- 通常一次捕不完所有镜头,除非回家不洗脸,明天回来重新点不可能位置一样。
动画湿朋友告诉京一,有次他和制片申请5分钟画几个追踪点,这样能省好几天的功夫,制片说:
“不行,演员5分钟比你们一个月工资还贵。”
哥们儿听完直接斯巴达了,制片要是这么跟我说话,我用纹身笔招呼他一脸都算轻的。
那么,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一种粘反光球,一种用笔画。
哦不对,这是全身动捕用的大球,粘冰冰脸上会不开心的。
面捕用的反光球只有Xsens的系统在用,是半球。
银色反光球比较明显,容易跟踪,画黑点有时会因为光线不够亮自动跟不上。坏处呢,出汗、痒痒,一挠就没了呵呵呵。
有两种笔可以画,一种拿纹身笔,一种拿眼线笔。
纹身笔不是电动那种滋滋响的,是医生开刀打草稿用的,细节锐利,出汗擦不掉,不爱掉shai,当然捕完也不好洗。有次京一帮演员擦半天擦不掉,拿镜子一问原来是颗痣。
眼线笔细节也很锐利,给直男们介绍一下,笔头是毛的,落笔时大小有一丢丢难把握,出汗一抹就花了,一洗就掉。
知道用什么笔点了,点多大的点呢?这是京一照镜子给自己点的,其实除了眼镜下面那些,不太难点,过程舒适又愉快。这种小点是三维扫描表情时用的,越小越锐越好,动捕用的点要大一点,3mm左右直径即可。
我们把目光转向宇宙大片——《爵迹》
不吹不黑,上面这种点我个人认为有点小,但是演员皮肤比较白净,可能也没关系。宣发剧照嘛,颜值先行,毕竟动画民工们一年的工资也...
《爵迹》几个幕后里有很多种点,估计也是边做边试验。
之前说数量不用太多,但绿哥为啥这么密集?因为绿哥脸上细节太多全是褶,要精确驱动、还原本色表演确实点多参考多,更细腻。Mark Ruffalo本人脾气应该不错,由此可见一斑。
点要少而精,那么问题来了,有限的追踪点画在哪里最合适?
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 避免摄像头边角变形区
- 演员做极端表情时不会被藏到褶里
- 放在肌肉顶峰处
看《阿凡达》,角色可能本身脑门没啥褶,所以演员脑门上没有画,这里的绿点好像是荧光的。你看人家这个角色设计赞,眉毛都省了。
这家不知道是谁,现场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个人认为这个点的分布是非常合理的。嘴唇周围这六条线不知道软件能不能直接识别,不能的话也只是动画师手K参考了。如果演员不爱唠嗑,如果让京一画,大概20分钟。
像前文所说,每天重新画点难以保证位置一致(其实我觉得位置差一点点没啥大影响),在ILM制作《魔兽世界》幕后视频中有一点很有意思,他们每天会用小型相机矩阵记录点的位置校准。这个设备本来我们也想做一台,结果发现除了ILM没这个需求。
关于位置问题,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当然是不用追踪点,主流面捕Faceware和Dynamixyz都有markerless(无追踪点)的方案。只能识别眉毛,眼皮,和嘴,脑门靠眉毛推算,脸颊靠嘴角驱动——也就是说脸上肌肉组织较厚的地方都是猜的。而这些地方是最需要表现传神的地方,很不幸这个解决方案有点太虎了。
Digic用Faceware的点布局,注意眼窝和眼皮也有点。作为一个面部运动员,这张脸有点太沙皮狗,一使劲容易把追踪点藏起来。
Activision用Faceware解算,但摄像头看样子是Techniprops的,这款价格嗷嗷的。Activision用FW的流程有自己研发的优化工具,具体是啥样的我忘记了,反正实时和最终效果都要比原版好,有一年GDC他们讲过,感兴趣的自己搜吧。
Dynamixyz的点,这个布局我也很喜欢,很科学。
他家的帮助文档很详细,可以参考一下:
呐,其实面捕没有什么可怕的,多自己动手试验,Faceware和Dynamixyz软件都这么多年了,上手起来并不难。再说了,捕不好还可以手K啊!毕竟CG民工一年才...
看过这篇文章,是不是下次和剧组开会时候可以自信地来一句
“要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