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绿幕没演技?梦工厂来了
「本文来源:人民邮电」
作为电影工作者的老友燕子曾经向我吐槽:还是拍现实题材的影片好。当我问及是否是做特效太贵时,有“金主”的燕子答复:特效还能吃得消,可让演员对着空气演戏,委实太考验“小鲜肉”的演技了。 听罢,我陷入思索。就好像超级英雄电影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复仇者联盟》里英雄们与灭霸的“终局之战”。可惜的是,在拍摄现场,明星们在一堆绿幕中蹦来跳去,导演和其他主创只能在脑子里想象最终画面会是什么样。如果表情不对,动作不到位,后期合成不了,就只能找原班人马再来一遍,费时费力还费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卡梅隆导演拍摄《阿凡达》时,就曾用虚拟摄像机在现场预览包含了特效的最终画面。只是,这样先期预设出特效,价格同样不菲。还好,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太困扰燕子了。此前,《权力的游戏》第八季中庞大的对战场面,已经把相关成本降到了底线。理由是游戏拯救了拍摄,绿幕不再是万能的哆啦A梦(形容总有太多中看不中用的道具)。 《曼达洛人》从第一季开始就使用虚幻引擎技术,结果快速完成了制作。除了技术呈指数级提速外,最颠覆的还是演员的演技飙升。按照影视界业内的说法,游戏引擎用于影视剧制作之后,凭借引擎带动的“实时LED墙镜头内视效”,实现了影视剧的新一代“虚拟制片”。换句话说,有了强大的虚幻引擎技术带动,LED幕墙所呈现的几乎就是最终视觉效果的背景,所见即所得,演员不用再对着绿幕和空气演戏。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场景?简单来说,演员过去全程面对绿幕,没法有沉浸感,而现在不仅有背景画面,甚至有演对手戏的虚拟角色,当然,也可能是在前期通过动作捕捉完成的动画。对着“人”和“景”演出,也就更有真实的感觉。 如果仅仅如此,其实也不过是效果更强罢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电影还会用到绘画的布景板,那是从舞台剧照搬来的经验,好莱坞的很多奇幻片都会用到背景板,当时的大制作电影《绿野仙踪》的背景就是画出来的。1959年上映的希区柯克的电影《西北偏北》中有大量惊险场面,比如飞机追杀,以及在拉什莫尔山上的场景,都是演员在摄影棚拍摄完成的。具体方式是:演员身后放一块电影银幕,播出预先拍好的景物,配合演员表演,达到理想的效果。LED幕墙会让最后成片变得更真实,但这样一来,会不会让电影变成舞台剧呢? 影片的进阶,自然不会变成又一个在传统戏剧理念的舞台束缚下的“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变化当然不仅于此,否则怎么称得上是颠覆式创新。 《曼达洛人》就以LED墙作为背景,建起一个直径22.86米、高6.4米的虚拟片场,采用实时3D引擎渲染,甚至还有个可以模拟天空的LED天花板,创造出星战主题场景,然后直接用它拍摄,创作者在制片过程中对数字化内容作出实时反应和处理。重要的是,预设的场景与真人配合时偶尔会显得违和。真人不可能改变,而用游戏引擎搭建的虚拟场景,却可以在技术人员手中,瞬间呈现出高耸的山峰被削去或碧波荡漾的湖泊消失的效果。《曼达洛人》动画指导表示:“它完全包围着你,非常震撼!你会忘记自己是在室内,而不是到了另一个星球。” 但真正有颠覆性的在于场景不是背景板,而是实时变化的活动式布景。角色随剧情演进,背景、光线同样在变化,实时切换之下,演员真的好像在“真实”的外太空演绎着一位英雄的事迹。 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昔日对《富春山居图》的这句评语,用在此处也很贴切。 如果有需要对戏的角色,那就在背景上加个绿幕,现场看起来是个“补丁”,但真人面对面“交流”的违和感就少了。影视后期制作前置,才是游戏引擎带给影视业最大的变化,就像一个真实存在的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