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炸裂 漂移比赛在比什么?
[爱卡汽车 赛事 原创]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位于北京平谷的漂移场地练习了最初级的漂移课程,当我终于能成功地在原地画几个圆之后突然意识到,原来赛车的乐趣远不止于用死板的抓地跑法得到一条赛道的最快用时。因为和在赛道跑圈相比,漂移面对的永远是一个接一个的未知,而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渴求掀起了大家对漂移的欲望。
提起漂移,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一个烟雾四起的场面,也可能是那部有关山路漂移的经典漫画《头文字D》,或者是经常在国内漂移活动中露面的土屋圭市先生。事实上也正是日本车手土屋圭市让世界知道了什么是AE86和漂移,而后来出现的《头文字D》则让更多人爱上了这项运动。
我们平时所说的漂移一般指的是车子做出的甩尾动作,用转向过度的方式让车子横滑起来。这种驾驶方法最早被人们用于路况多变的山路上,如今演变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漂移比赛和漂移表演。
对于漂移的起源有很多争议,说到底漂移文化最初还是在日本萌芽。日本有群人被称作为“道路竞走族”,就像我们在《头文字D》中看到的那样,迷恋在山路上使用漂移的跑法过弯。
但最开始山路漂移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真正把漂移跑法带到比赛中的前有高桥国光,后有土屋圭市。他们都使用这种跑法赢得过很多比赛,于是漂移过弯法慢慢地被更多人知道。(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漂移也经常出现在拉力赛中,拉力赛中有一种过弯法叫“斯堪的纳维亚过弯法”。入弯前制造转向过度,将车尾甩起后反打方向,然后利用重心转移漂过弯道,这种跑法常见于擅长冰雪的北欧车手。
场地赛道是固定的,车手对每个弯道的特性都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抓地跑法可以为车手带来更快的圈速。而漂移跑法不能保证毫厘不差的精准走线,轮胎的过度损耗也不能支撑住整个比赛。
以前漂移主要针对的是山路中未知的盲弯(在入弯前看不到出弯点的弯道,例如发卡弯),为了争取速度和反应时间,车手会选择先把车子抛入弯道,在车子产生横滑时再根据弯道走向调整车辆姿态。
漂移过弯法不是慢一些或者快一些的问题,漂移最早被看做是一种应对盲弯的绝佳解决方案。而演变成比赛后,漂移变成了一个充满观赏性的运动,胎烟四起的场面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什么要用漂移过弯?
下面的问题可以用AE86为例先来简单概括一下,AE86具备了民间车手需要的所有元素:日本满街都是的家用车(好买、价格便宜)、手动挡后驱、改装空间大。而AE86的这些特性同样可以在大部分用作漂移的日系车身上找到,像S13/14/15、本田S2000、丰田Supra、马自达RX7等等。
之前说到漂移发源于日本,土屋圭市用漂移的方式来对付AE86那种后轮抓地力不济,只有漂起来才能快的车。换句话来说,可能是AE86的“先天优势”催生了漂移这项运动,而这种“优势”存在于当时大部分的日本车当中。
相对于美系车、欧系车来说,日系车在价格上拥有绝对优势,在价格低廉的基础上还拥有巨大的改装空间。较轻的车身重量、稳定的底盘结构和利于升级的动力系统,这些都是用来漂移的先天优势。
不考虑价格的话,日系车使用后轮驱动的车型非常之多,而这些后驱车又基本都配有手动挡车型,这给孕育漂移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般的赛车比赛都是按照完成的速度来制定规则、计算成绩,而漂移的评分标准却大大区别于其他的竞速比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明白漂移比赛到底在比些什么。
现在的漂移比赛除了单车滑行之外(一般被称为单走),还会有双车肉搏的比拼(一般被称为追走)。而追走不但可以增加观众的感官刺激,还会考验车手漂移动作的水准,稍有不慎就会面临退赛。
漂移其实需要非常细腻的操作,不像大家看到的那样粗枝大叶。在追走的过程当中,后车需要模仿前车的漂移路线及角度,要做到紧贴前车甚至可以预知出前车的动作。
前车的任务则是想办法如何将后车抛离,比如在看似要保持姿态时突然加速或者突然调整车身姿态等等,而这些都会影响到分数的高低。位于前面的被称作领漂车手,后面的则被称作跟漂车手。
评分标准则会按照横滑角度和轮胎白烟的完成度等项目来计算得分。在日本D1漂移大赛中,除了冠亚季军还会额外颁发出比赛中做出角度和拉出白烟最出色的车手。
什么是D1? D1 Grand Prix(D1漂移大奖赛)代表着日本漂移赛的最高水准,有着漂移界的F1之称。
而漂移中的单走比赛就像场地赛中的排位赛一样,可以让单车在场地中进行自由发挥,并且依靠行车路线、平均速度、最高速度、入弯角度和平衡性打分,D1还为此研发出了一个DOSS系统。
为了避免肉眼评分的误判,如今的漂移比赛已经步入了使用机器评分的时代。DOSS是D1为漂移赛研发的一款自动评分系统,相当于比赛时的数据采集器,使用在单走环节当中。
编辑点评:相信很多热爱赛车的人都会经常被问那么一句话:“你会漂移吗?”,在很多人眼中,漂移代表了整个赛车类目,他们坚信玩赛车就一定会漂移,非也非也。漂移拥有着和其他赛车比赛不同的规则属性,现在大家知道了吗?
漂移比赛到底在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