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高歌「元宇宙」,不如先从「拼图」开始
从任何角度来看,元宇宙都是今年最火热的概念,没有之一。它激起了全社会的热烈讨论。
但这可能也是分歧最明显的热门概念。一些人认为这一波元宇宙热潮如同当年的「VR 元年」,只不过是另一个蒸腾而起的泡沫;但也有人认为元宇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错过的机会。
精专于动作追踪技术与动作捕捉解决方案的诺亦腾,作为行业上游,近距离观察过 VR 热潮的兴起和冷却。这样的经历让诺亦腾联合创始人/CTO 戴若犂博士在审视「元宇宙」时拥有与众不同的视角。
戴若犂认为,相比恶补创造出「Metaverse」一词的尼尔·史蒂芬森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试图从中寻找元宇宙的踪迹,反而是 20 多年前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为我们描述了元宇宙的真正定义与未来蓝图。这本「20 年前读是预言,现在读是历史」的书中有一句重要的描述,它说数字化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到现在,人们体验了从 PC 到移动互联网的平台转移,同时每个人也都是数字化这一进程的亲历者。戴若犂认为与其用 AR/VR 技术、游戏引擎实时渲染甚至脑机接口等技术角度去论证元宇宙的实现,不如清楚地认识到所谓「元宇宙」描述的是一个状态,甚至可能是一个时间节点,从「数字化终局」的角度来看待它。
「元宇宙就是数字化的终局」,然而它或许太过遥远,即便是下一代人也未必能看到这个终局的到来。但这并不妨碍在这样的进程中,平台级企业以及无数的初创企业与小团队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深耕其中,分层去实现垂直领域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成为不可取代的一片元宇宙「拼图」。
正如诺亦腾从「摄影棚」走向「手术室」,以动作追踪技术为基础,打造面向骨科临床手术的可视化导航系统,在智能医疗领域中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一块拼图。
在由 OPPO 独家冠名赞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2 上,诺亦腾公司联合创始人/CTO 戴若犂博士分享了在元宇宙热潮下的「冷思考」,与其为不知何时到来的元宇宙高歌,不如去努力完成属于其中一块有价值的「拼图」。
以下为大会文字整理:
元宇宙,数字化终局
前两天我妈很神秘地问我,你们公司是不是做「元宇宙」的?关于元宇宙,有人认为是智商税,也有人认为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错过的机会。如果这个概念破圈到一个 72 岁的老太太都有所了解的程度,我想无论态度如何,我们恐怕都有必要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它。
所以今天我尝试和大家理清这件事:第一,元宇宙到底是什么?第二,我们对它的期待应该是什么?第三,我们能做什么?
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本书——《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这本书写于 20 多年前,作者是尼葛洛庞帝, MIT 教授,《连线》杂志的早期投资人,也是搜狐的早期投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最早一代去宣传数字化这件事情的先驱与智者。
《数字化生存》20 周年中文纪念版的封底的一句话很有力量:20 年以前读《数字化生存》是描述未来,现在读这本书发现都是历史。这本书里还有一句话很重要,和元宇宙这个话题紧密相关:数字化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这句话可以很好地帮我们了解元宇宙的定义。
科幻小说《雪崩》创造了 Metaverse(元宇宙)、Avatar(虚拟形象)等概念,但其实它没有提到如今的种种具象的技术问题。因为所接触的技术与假设的前提不同,每一代人对于元宇宙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元宇宙描述的是一个状态或时间节点,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犹豫困惑以及技术争论。所以,如果我们只能简单地给元宇宙一个定义的话,我觉得最有帮助的定义是这样的:元宇宙是数字化的终局。
从《数字化生存》20 多年前的讨论到现在,所有人都是亲历者,眼看着数字化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过去一周的手机屏幕时间是每天 6 小时,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我们每天有效的,可以去关注事物的时间能有多长?
数字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人们的预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什么时候可以完成部分元宇宙的转型?盖特纳曲线(Gartner Curve)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参考。面对一个刚刚出现的新技术、新概念的时候,人们通常倾向于在早期高估它的短期回报。而当过了一段时间,概念影响力扩大,但人们预判不能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比较扎实的回报时,则预期又会陷入到低谷。
这个低谷严重地忽视了这些新概念、技术或者商业模式可能带来的长期收益。
基于这样的模型,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非常务实地去考虑元宇宙或者说数字化的终局这件事情。我相信它一定会到来,不过我认为自己可能看不到,甚至下一代也不一定能看到。因为这个终局的假设过于宏大,它的复杂度、所面临的困难中的许多还没有解决的希望。
虽然这件事不一定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到来,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这个概念。因为在通向数字化终局的过程中,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和机会是不容错过的。
小公司的元宇宙「红利」
如何拥抱元宇宙,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方式不同。大公司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做基础建设。上一次平台切换是从 PC 到智能手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巨头获得了红利,例如高通,谷歌、苹果和华为这样的平台型企业,他们同时也有做这件事情的社会责任。
创业公司也可以做基础设施,比如说诺亦腾的动作捕捉、手势识别技术可以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基础。但小公司做基础建设级别的研究,通常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平台型公司「自研」了,另一个结果就是被收购,Oculus 如果没有卖给 Facebook,也就是现在的 Meta,它也很难成为下一代平台,Android 如果没有选择拥抱谷歌,结果也可能会完全不一样。而反过来对于平台来说,这是一个算术问题,自研或者以投资,控股,并购等方式选择小公司的已有方案,能节约多少时间和成本,能免除多少不确定性。
几年同样在极客公园的创新大会上,当时有名的 Magic Leap 创意战略高级副总裁 John Gaeta 曾经分享过团队对于元宇宙的认知,其中一张 PPT 特别有价值,它描述了小团队的机会到底在哪。
第一,即便是元宇宙时代,底层基础依然应该是物理世界。像《黑客帝国》一样通过脑机接口就进入到复杂如真实世界的环境,确实实现难度太大。这种「以现实世界打底」的假设将元宇宙具象化了,降低了元宇宙落地的难度。当然这和这家企业做 AR 业务有关, AR 和 VR 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现实的视野,有没有物理世界作为基础。
图中给我们的信息是,元宇宙应该是以混合现实而非绝对虚拟现实的形态来到我们面前。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增强,对人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沟通效率的增强,就有可能获得元宇宙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元宇宙是按需求分层的,没有团队能从一开始就计划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世界,而应该在分层的需求里分层地实现局域元宇宙。你可以选择瞄准娱乐、社交、健康或者出行,根据需求构建应用。它的价值在于可以让我们简化问题,在元宇宙全面到来之前,发现商业机会和可能性。
在高歌元宇宙将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之前,人们应该低下头思考,有没有在元宇宙中「拼图」的机会。
小公司把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对渠道的掌控力以及行业解决方案做扎实,即便平台公司用强力去收编整个行业的时候,你依然是其中一块非常有价值的拼图。已经有人意识到元宇宙里面的拼图的价值,比如领头羊企业们纷纷大手笔投入做沉浸式游戏,做沉浸式社交或者做基于 MR 环境的协同办公。
这些方向有共同特点,这几个场景的用户需求、技术需求、产品定义挑战都非常具象。团队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用户的能力,让他们效率更高,或者玩的更爽。
也有一些公司找到了其他方向,例如微软的 HoloLens 就用到了军事垂直领域,这个领域向来是拥抱科技最快的,另外像出行、先进制造等领域也非常值得做。
属于诺亦腾的那块「拼图」
诺亦腾从事的技术领域是高精度追踪和动作捕捉,擅长把人的动作数字化,我们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融合,高精度地获取对象的位置与姿态数据,最终恢复成一个人的动作,或者一个物体在空间的状态。诺亦腾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九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做到了最高。从 Taylor Swift 的编舞团队,到《权力的游戏》、《金刚狼》等好莱坞特效团队都是诺亦腾的客户。
数字媒体艺术这个赛道很好,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仍然不够普惠。过去三年,诺亦腾在另一块拼图,智能医疗这个赛道投入很多时间。我们基于高精度光学追踪、传感器、计算机视觉和三维建模可视化等技术,做了一整套面向骨科临床的可视化导航系统——HoloSight。
传统的复杂骨科手术,例如盆骨骨折的复位,是一种切开性手术。这样一台手术要做好几个小时,对人的损伤非常大,术后康复缓慢,对医生挑战也很大。因此患者通常要被送到知名医院如北京 301 医院进行手术,导致排期漫长。
微创复位手术是目前较好的解决方式。但微创术式严重依赖 X 光片拍摄,手术过程中的复位和固定置钉流程,加起来要拍三五百张 X 光片,这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常大的透射剂量,对一年要做很多台手术的医生来说更是非常不友善。
当看到诺亦腾的动作捕捉和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之后,骨科专家们提了一个问题,希望能在做手术的时候可以「看到」病人的骨骼,这样既不用切开,也可以尽量避免拍 X 光片。于是我们用三年时间,和 301 医院的创伤骨科专家一起做了这套 HoloSight 系统。
目前 HoloSight 已经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完成多台临床手术。简单来说,可以让医生获得一双「透视眼」。这套系统的流程是,在做手术之前,首先给患者患处骨骼打上标记物, CT 扫描之后,就可以让骨骼在数字化的三维空间中还原。做手术的时候,在闭合环境下,医生直接在屏幕上可以看到所标记骨骼的实时位置和姿态,可以根据三维模型状态把骨骼复位,并且在打骨钉固定的时候同样用到这套可视化系统的辅助。
有了这套系统,以前一台手术要做 6、7 个小时,现在 1 小时以内就可以做完,患者只需要流几十毫升的血;以前需要拍几百张 X 光片,现在拍 4、5 张就可以,微创切口仅有 2 厘米。
这就是诺亦腾在元宇宙进程中找到的和自己相关的一小块拼图。
回到主题。元宇宙这件事我认为非常的扎实。AR/VR 可视化、数字化的技术一定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一步跨入元宇宙,仍然需要耐心的等待。
我们应该把这样的一些有可能成为将来元宇宙拼图的垂直领域里面的全面数字化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去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是真正能够普惠我们这一代人的,也可以让我们这一代的从业者和创业者能够在全面的元宇宙到来之前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