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唱昆曲,最难的竟是让Ta穿衣服

Xsens动作捕捉 2023-05-10 2374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机器人唱昆曲,最难的竟是让Ta穿衣服  第1张

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

请试试刷新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机器人唱昆曲,最难的竟是让Ta穿衣服  第2张

进入全屏

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和真人演员同台,机器人“艾鳎”借助动作捕捉技术,模仿着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唱起了昆曲《游园惊梦》。南京市文化产业资源共享会12日开幕,在数字文化精品路演环节中,世界首款戏曲机器人“艾鳎”吸引众多目光。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国内多所高校联合开发的“艾鳎”,2020年在长三角文博会上首次亮相即一炮而红,如今已“进化”到第三代,在Ta身上,最传统的戏曲与最前卫的数字技术融为一体,文化数字化的魅力日渐彰显。

    在江苏省演艺集团的直播间里,记者见到了第一代和第三代的“艾鳎”。都能唱,都能演,都是40多厘米高,但它们的形象明显不同。第一代“艾鳎”一身穆桂英式的打扮,红色大靠,手工制作的盔头、头面和翎子,还有一张标准的刀马旦的彩妆脸,很显然开发者希望它看起来就像一个真的演员。省演艺集团党委委员、产业拓展部委员计华说:“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卸下机器人原来的头,换上3D打印的美人头,为了掩盖背部突出的电池,特意选择了京剧大靠。”

    然而经过两次迭代,开发团队已经不再追求让机器人像人,机器人就应该是“赛博表演艺术家”,有鲜明的辨识度反而会增加传统与科技的“混搭”效果。这一点在举行戏曲进校园活动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小朋友们也许不认识一位戏曲名角,但是一看到机器人就两眼放光,机器人表演戏曲时学生们兴奋得又是欢呼又是尖叫。

    戏曲表演讲求“四功”,与普通机器人走路、抬手的简单动作大不相同。计华说:“我们常见的比拼方式是让机器人踢足球,其核心是如何计算出重心,让机器人在保持平衡的同时快速动作,然而戏曲表演的动作,重心的移动远远比踢足球复杂得多,这是对机器人更高级的训练。”为此开发团队专门采用了动作捕捉技术,请演员穿上动捕服,在绿幕前表演,把人的动作转换成数据再传给“艾鳎”。“艾鳎”三代在头部和胸部位置分别设置了CPU,驱动它的不再是动作模块,而是专门写的一条条代码,使其动作更加精细化。

    比动作更难解决的是服装问题,让机器人穿衣服经历了一波三折。在“艾鳎”之前,世界上的机器人从不穿衣服,省演艺集团产业拓展部副科长许鑫告诉记者,机器人的关节由精密雷达组成,一方面衣服产生的牵扯感会让机器人在运动时误以为遇到障碍物,常会停止工作,另一方面衣服影响散热,容易导致机器人宕机。此外衣服还会影响配重,容易让机器人失去平衡而摔倒。然而作为戏曲机器人,充满现代感的金属外壳无疑会使观众将其与传统昆曲艺术区隔开来。为了让“艾鳎”穿衣服,开发团队费尽了心思,联合多所高校的课题组、实验室进行反复研究,经历无数次尝试与失败后,开发团队终于找到一种空气层面料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机器皮肤和衣物间的阻力,在不影响机器人动作和平衡的前提下,解决了“艾鳎”表演时的“着装问题”。而“艾鳎”着装的技术细节,则被作为机密尚未公开,因为创作团队认为,今后为机器人做衣服可能是一个新商机。

    人类有200多个关节,“艾鳎”只有28个,因此让“艾鳎”完全模仿演员在当下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与之类似,传统戏曲与普罗大众之间也存在一道鸿沟,而文化数字化则为填平这道鸿沟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推动戏曲进校园时演员严重短缺,而孩子们对外形萌酷、充满科技感的戏曲机器人充满兴趣。再比如,在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上,第一代“艾鳎”的戏服已经被分解成20多种纹样,用热敏纸打印后铺在布料上,用熨斗一熨就可以把图案转移到布料上,汉服爱好者们可以制作Cosplay服装。

    “我们更希望和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戏曲机器人解锁更多的新玩法。”计华表示,除了传统的大师表演、演员授课、戏服体验等,还可以创造性地与数字技术结合,例如请同学们参与戏曲机器人的编程,用戏曲元素开展手工课,为传统文化注入智慧基因,激发孩子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感受到科技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高宁

    杨玺 陶蓉/视频

    编辑: 林惠虹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