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Xsens动作捕捉 2023-05-10 3726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1张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方向,以车谷和光谷为依托的武汉走上科技自强之路。新老产业交融碰撞,迭代升级,一座长江经济带的科技之城强势崛起。

【主文】

“瞄准,找掩体,射击……”

未曾想,新京报记者的武汉采访,是从一场戴着VR眼镜的游戏体验开始的。就是这么一家貌似游戏公司的创业型企业,并没有去坐吃VR游戏资源,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交互新形式上,全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数据手套MOTCAP G6和全身动作捕捉MOTCAP M11已经在VR直播、游戏、体能训练、模拟操作上投入商业应用。这家元宇宙技术的探路型企业也成功获得资本的青睐,创办5年来已经获得两轮投资。

“开发游戏的目的只是为连结现实提供场景,检测设备的性能,从而服务生产中的无人化操作。” 游戏的开发者、灏存科技创始人熊鹏航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为元宇宙时代的现象级公司做好准备,搭上武汉科技大爆发的快车。”

灏存科技成了武汉青年发力科技创新的折射。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特大型城市,武汉没有停留在原本人口聚集的红利上,一开始就以钢立城,成为新中国举足轻重的钢铁之城,改革开放后,武汉的汽车工业开始崛起,成为全国知名的汽车之都,年产整车超过百万台。进入新时代,武汉沿着“专精特新”的道路向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地进军,在产生一大批成果的同时,新老产业再次相遇,并碰撞出绚丽火花。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2张

光谷地标建筑之一、武汉未来科技城“马蹄莲”大楼。受访者供图

一脚踏车谷,一脚踏光谷——特殊背景下的英雄武汉借助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奔跑的姿态开始新的崛起,凭借一条条核心关键技术,挺起华中大地的科技脊梁。

连日来,新京报记者穿梭在大武汉的街区、院所、工厂,感受着这股向上的力量。

小资金孵出大产业

“元宇宙不能仅仅以游戏的方式或娱乐的方式存在,而是要做现实和网际空间的连结者。这样,元宇宙也才能找到发展的根本动力。”

熊鹏航表示,为更好完成设计理念,在研发穿戴型全身动态捕捉与手势识别数据手套的同时,灏存科技还自主研发MEMS传感器模块,并用神经网络矩阵姿态演算算法开发出肢体动作识别智能设备。熊鹏航表示,他们的技术即将进入武汉本土的智能汽车上。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3张

灏存科技工作人员在演示公司的装备。新京报记者 白华兵 摄

与灏存科技开辟新领域不同的是,武汉信达天成物联网技术公司则专注于非视觉安防技术。“当前,很多工业设备在运行中遇到一些问题通过常规检测很难发现,但是一旦产生故障则会造成重大事故,比如施工电梯。而信达天成正是应用非视觉侦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这样的痛点。”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蒋叙含告诉新京报记者。蒋叙含表示,如果能够结合算法,提前预知运行异常,则能够防患于未然。

公司初创,软件开发、算法制定是当务之急。这时候,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光电工研院)伸出援手,由其专业的软件开发团队为信达天成服务。“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在电梯安防项目开始试运行。接下来,还将推出光伏太阳能自动巡检系统。” 蒋叙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致力于制造中国自己的半导体紫外芯的武汉优炜星科技有限公司,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陈长清创办。成立仅两年,就跻身光谷“瞪羚企业”。2018年底,年产值已超过4000万元。陈长清是紫外LED材料与芯片领域专家。回国以后,武汉光电工研院发出邀请,并给协调了首笔融资,还在研发、样品生产上给予了支持。

“如果说基础科学研究是‘顶天’的话,那么有组织地进行成果转化就是‘立地’。” 光电工研院总经理韩道表示,“作为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科技供给、协同创新和产业服务平台,我们的职责就是架起产学研大舞台,一方面进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进行产业孵化,并提供必要的扶持资金。”

韩道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从该研究院2013年设立以来,围绕区域光电产业需求,逐步搭建起专业服务+专业投资+专业孵化体系,针对光电初创项目成立了总规模为数亿元的基金,10年间已经成功孵化200多家企业。

从事三维光学成像设备研发的沃亿生物、专注于智能驾驶的极目智能、专注于超低空数据智慧应用的飞流智能、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半导体紫外UVA/UVB/UVC-LED全波段核心器件及光源系统的优炜芯科技、已实现12英寸晶圆级NanoSPR芯片及生物芯片量产制造的量准生命科技、专注于高端LED光源产业化的华引芯科技、专注于高性能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的聚芯微电子等一大批科技型公司由此诞生,并获得成长。

韩道表示,这200多家企业目前的估值已经累计超过100亿元,而研究院一开始的孵化模式,也升级成“场景孵化”,让更多技术找到适用的场景,从而服务经济社会。

大产业成就新板块

金秋十月的武汉秋高气爽,光谷里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树木有的已经挂起黄叶。双向14车道的高新大道像一条山水间玉带,被几团绿水青山中的现代集镇簇拥着,向东绵延20公里。这里是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创新主轴高新大道,穿过光谷生物城、光谷中心城、武汉未来科技城等光谷园区,一栋栋高楼矗立两旁。一个个生活设施健全的中型社区穿插其中。

这里被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比喻为中国的硅谷,而华中科技大学又被光谷里的科技人员比喻成中国的斯坦福大学。其实,不仅华中科技大学,92所高校正与武汉相互成就着,并且留下一段段佳话。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4张

极目智能工作人员讲解汽车的智能装备。新京报记者 白华兵 摄

2011年,程建伟和同行一起创办了极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一开始在忙公司的科研攻关,偶尔会影响到上课,老师还以为我‘不务正业’,直到获得奖项,有了成果,老师才放下心。” 程建伟说着指向会议室外面,窗外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正在为拍摄一个光电学院与光谷联动的专题片而忙碌着。

目前,这家专注于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高科技企业,已经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100多件,2021年已完成两亿元C1轮融资,并签约30余家头部主机厂和行业用户,并与国际顶级汽车零部件以及供应商、顶级半导体公司展开合作。

“我们就是在武汉这块土壤里,从一粒种子慢慢长成的一棵小树,希望能够长成大树——其实,中国梦就是靠一步步奋斗来努力实现的,而没有其他捷径,仅仅靠砸钱、讲故事是没有办法实现的。”程建伟说。

也正是这样一个个小梦想,最终成就了武汉的大梦想。

成立于2016年的黑芝麻智能科技公司, 是武汉行业领先的车规级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和平台研发企业。“因为专注于大算力计算芯片与平台等技术领域的高科技研发,已经在高性能智能驾驶芯片上取得突破,并且为智能驾驶提供了地地道道的‘武汉芯’”。黑芝麻智能科技公司高级市场叶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成立于1988年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因光而兴”,2001年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2009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今,中国光谷已经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中国激光产业发源地之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从2012年到2021年,光谷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从17家增加到45家,国家级孵化器2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3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7家,构建起“孵化器-初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诞生新产业”的培育全链条,创新生态蔚然成风。

现在,光谷上市公司总数达58家,占湖北省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4300余家,占该省三成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596件,占湖北省一半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385件,占湖北省八成以上。

新板块带动老工业

如果说武汉的元宇宙、芯片、智能驾驶等是在力推创新的话,那么当这些技术走进当地庞大汽车产业的时候,则开始赋能传统产业。

根据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武汉市汽车产量仅为139.29万辆,而高峰时期,当地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年产量将近200万辆,是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中的一个,连续12年成为武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武汉在众多高科技公司的加持下,水到渠成驶入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岚图汽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5张

停在厂区内的岚图汽车。新京报记者 白华兵 摄

“如果说一开始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武汉没有完全跟上节奏的话,那么在智能汽车赛道武汉则捷足先登。”武汉经信局汽车处的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作为东风汽车倾力打造的一个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岚图汽车有关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东风的技术家底,柔性化生产的技术路径,从一诞生就带着的满满智能基因,这一切都让岚图成为新能源智能汽车中的佼佼者,虽然刚刚投入市场一年多,但是已经在高端SUV、MPV上获得市场好评,并开始向高端轿车进军。”

坐上岚图Free汽车,声控设置、可调光全景天幕、智能导航,科技时尚感扑面而来。在整个汽车园区,行色匆匆的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夹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咖啡厅内,大家忙着敲击着键盘。这位工作人员是在北京工作十来年后回到武汉进入岚图汽车的,而像她这样从外地回来,或者直接从外地来到岚图工作的年轻人占很大比例。“这里完全找不到中部城市的影子,企业扁平化管理,沟通很高效,人与人之间相处十分融洽,与北上广深的氛围差别不大。”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如果说,岚图汽车是武汉汽车工业向未来挺进的话,那么来自另一家东风旗下的公司则让未来更加人性化。这家公司就是东风悦享科技公司。

在车路协同的城市战略部署下,这家公司的无人驾驶车正缓缓行驶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道路上。一台可以乘坐6人的小型无人驾驶公交车,前期只需要一名带着类似游戏手柄的应急操控员。“待车路协同的技术设施全部建成,国家有关政策出台后,可以考虑完全实现无人驾驶。”东风悦享科技公司张晓刚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当前,这家专注于无人驾驶的科技企业,已经在雄安新区、江苏苏州等十多个地区开展试点运行,并在一些封闭园区投入正式运行。此外,无人清扫车、无人巴士、无人产区货运车等多个产品已经开发出来。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6张

试运行中的东风悦享无人驾驶小型公交车。新京报记者 白华兵 摄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工委委员、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刘茂华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武汉经开区被誉为“中国车谷”,拥有万亿级整车产业、千亿级配套市场、百家企业项目资源,是全国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开发区。刘茂华说:“在不到50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9家整车企业、13座整车厂,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年产整车近百万辆,工业产值超3200亿元,‘十三五’期间,550万辆整车从这里驶向国内外。通过产线技术改造和车型调整,我区256万整车产能可全部调用生产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老工业迭代出科技

随着汽车产业的迭代升级,氢能也成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从质子膜、膜电极,到氢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整车,一个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正在武汉形成,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武汉已经形成了氢能产业的聚集,众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氢能科技公司创建或者落户。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7张

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新城的春笋科技园。新京报记者 白华兵 摄

致力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膜电极(MEA)的技术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的理工氢电,目前年产能约2万平方米膜电极;质子交换膜是氢燃料电池核心组件,国家电投去年底投产的年产30万平方米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雄韬氢能产业园完全投产后可年产膜电极100万片、电堆10万套、燃料电池发动机10万套,可装配10万台氢能汽车整车;致力于电池堆设计与开发的众宇动力,产业已经应用于车、船、飞行器等领域,目前正在武汉经开区建设新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完成后将实现年产20000台电堆、10000台燃料电池系统生产能力;2021年,由东风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项目综合绩效评价顺利验收,其自主研发出加氢3分钟,续航500公里,百公里耗氢量仅为0.751千克的东风轻舟H2·e。

武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氢能汽车领域,工信部列出的氢能汽车八大核心技术,武汉掌握了其中的六项。目前,武汉氢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按照规划,到2025年,武汉氢能产业链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100家。

不仅如此,被誉为未来汽车大脑和神经元的车用芯片也成为关键核心技术。

7月19日,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消息,该公司已于近日完成近十亿元A轮融资,融资资金计划用于现有产品的批量供货以及车规级、高算力车载芯片下一阶段的研发和部署。去年6月芯擎科技成功流片,并在同年12月10日推出了首款国产车规级7nm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

2021年9月,东风公司与中国信科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以车规级芯片为合作重点,共建汽车芯片联合实验室,推进车规级MCU芯片在武汉落地布局。

随着芯片产业在武汉的崛起,今年5月,东风公司牵头,9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携手组建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拉动组建国内领先的汽车芯片产业链,研发与应用汽车MCU与专用芯片,从研发到生产,实现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加强芯片制造产业链构建与升级,打造全国领先、具备湖北特色的汽车芯片产业集群。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传统汽车产业为根基,新能源智能汽车为趋势,氢能、车用芯片为亮点,汽车配套服务为补充的,新老交替、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汽车老工业在武汉获得了新生命。

10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全国2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胜出,以武汉经开区为龙头的湖北省“武襄十随”汽车集群进入决赛优胜者名单。

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是国内最高规格的产业集群竞赛。竞赛将从不同行业领域内的领先者中,选出能承担国家使命、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给予专项政策支持,进而冲击先进制造业集群“世界冠军”。

高科技释放出新活力

如果说智能网联、芯片使得武汉光谷和车谷相遇的话,激光技术则让这样的相遇充满力量。

华工科技因为在激光领域的突破而被称为“中国激光工业应用的开拓者”,该企业的创始人马新强则被称为“追光人”,在激光行业深耕了近30年。华工科技从名不见经传的校办企业起步,已成长为“中国激光第一股”、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全息防伪产品、传感器、光器件产业化基地。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8张

华工科技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公司激光打印出来的大小“两座”黄鹤楼。新京报记者 白华兵 摄

在华工科技的激光科技馆,一次激光的瞬间闪烁,已经给记者打印出带着签名的千里江山图书签。而更多的激光应用场景在这里得以体现,从最普遍的商品打码,到最尖端的飞机结构焊接,大大突破了记者的想象。

“激光被誉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而很长一段时间,尖端的激光技术掌握在国外,华工科技做了大量工作,终于做出了一大批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包括国内首套国产化数控激光切割机、首台高性能光纤激光器、首台工业级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首条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生产线……”

“其实,我们一开始也收购过一些海外公司,希望高位嫁接国际高端激光技术,但是后来发现这些技术根本无法带回国内。”华工科技总裁助理李慧说,“我们只好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及应用单位展开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董事长为了技术人才甚至追了好几座城市,就这样用了好几年时间才慢慢摸索出了门路,并开始渐渐发力。”

在华工科技的生产工厂,新京报记者看到一套套工业设备即将装箱发往巴西、土耳其、德国等国。从一开始希望买技术,到后来建立团队埋头研发技术,再到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强大的市场占有率,李慧认为,华工科技走过的路,正是武汉科技崛起之路,也是我国科技自强的路。

今年,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加快建设。正在建设中的湖北东湖科学城瞄准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核心技术领域,积极营造“科学+科学家+创新生态”的创新环境,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如今,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加快布局;五大湖北实验室挂牌运营;五大国家创新中心落地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成立。

武汉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时间内,武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达192.1%,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2.66%上升到2021年的3.51%。为了在项目合作中打破边界,让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区域源头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武汉启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揭榜挂帅”机制,聚焦武汉产业重大需求,对三年内可能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武汉“智造”:依托“两谷”挺起科技脊梁  第9张

正在快速崛起的武汉。长江日报供图

武汉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市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不断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奋力打造新时代创新涌动的英雄城市。”

【同题问答】

您觉得这十年来,武汉哪方面的变化最大?

华工科技总裁助理李慧:这十年,武汉科技产业加速发展,过去提到武汉的企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武钢、武烟这些传统国企,围绕“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建设,这十年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出台了不少产业、人才方面的政策,聚集、培育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发展动力。

新京报记者 白华兵 编辑 王进雨 宋玉婷 校对 柳宝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