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的角色,有着可拆卸的身体,以及“不死之身”的拟像
叙事中的人物,往往需要借助演员的表演,一部电影也好,一部小说也罢。
如若不是关乎人物又会成为何物?电影中人物的演绎,出自于演员,演员成为电影叙述故事中的重要符号,虚拟技术创作出另一种演员:
虚构的角色,虚拟生物影像,具备拟真与拟人的能力,这种创作的虚拟影像中出现“虚拟明星”、“混合明星”等,形成另一种审美特质。
首先,虚构化的角色带来表演观念的嬗变,无实物表演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成为当下虚拟表演中最为主要的方式之一。
只要人们能够想象出来的角色或者场景,制作人员就可以通过高新技术表现出来。
早期先锋电影中的无实物表演成为当下虚拟表演值得借鉴之地,“乌托邦”式的想象,也成为脑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需在无实物无对象。
面对假想的对象进行互动式创作化表演,在绿幕环境中有效模仿人物以及其他相关肢体动作,借此塑造各种虚拟角色。
如《环太平洋》中的动物、《阿凡达》虚构潘多拉星球中的纳美人、《铁血战士》中的外旱猎手等。
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建构而成,虚拟化表演过程中对于演员要求极高,完全在自我想象的空间中进行,同时"使包括内心活动与外部形体动作线不断,滚动向前,以确保动作的连贯性,并且能够符合后期合成创作中的需求。
高效记录动作数据后,后期人员将这种数据融合于虚构的角色,并适当调整,满足虚构角色的行动,同时对光影进行塑造,以此将虚构的角色较好的融入场景之中。
《阿凡达》虚构的纳美人采用标记点,完成虚拟角色的创建,《阿丽塔:战斗天使》也是如此。
演员的表演不同于话剧、传统电影中真人表演,而是需要考虑对动物等的模仿,在行为、手势、姿态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对于演员面部标记的捕捉,以及人眼、面部肌肉的运动等信息,都需记录下来。
虚拟演员的表演越来越生动、细腻、真实,但其实离不开真人演员的表演》,同时技术也参与表演之中,标记点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用以确保动作流畅性,而细节也需要后期对虚构影像进行精细的雕刻与模拟,才足以创建逼真的影像。
虚构角色的创建,是技术与表演二者的融合,改变传统表演方式,带来表演观念的嬗变。
其次,虚构的表演中,创建出“虚拟明星”亦或“混合影像”,成为技术构建下的一种新的“明星”。
虚拟技术参与电影创作过程中,虚拟制作的影像也能够成为另一种明星,当代电影杂志曾经发表由王玉良撰写的论文《虚拟明星:建构电影明星研究新视角--以动画明星Baymax》为例,大白这种虚拟动画形象界定为虚拟明星,并借此对虚拟明星展开研究。
文中从明星作为商品对象、文本符号还是观众对这种欲望客体的追求,都足以将虚拟明星纳入到明星研究的范畴,虚拟明星成为电影明星研究的一部分。
且需要对这种明星引起足够的重视。虚拟明星不单单只是卡通动画形象,同时也含有基于虚拟表演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创作的虚拟影像明星。
正如阿凡达这种虚构的影像显然成为家喻户晓的影像,成为虚拟下创建的一种明星,虚拟明星得以呈现源自于技术的进步,这种虚构的明星完成众多观众内心深处的遐想,可以说虚拟技术创建的虚拟明星自身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意义。
在虚构化的角色中,建构出另一种混合影像,即由真人表演与虚拟技术创建的虚拟影像相结合的角色。
《毒液:致命守护者》具有代表性电影之一,也是当下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新形象,暂且称之为“混合明星”。
这种虚拟角色不同于虚拟明星也不同于真人明星,是真人与虚拟构建影像的结合体,这种虚构的角色具有真人的部分的表演,又需要兼备虚拟影像部分的建构,可以说是介于真人表演与虚拟表演的中间部分,虚构与某种真实的结合体,塑造的另一种角色。
《毒液:致命守护者》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当属由汤姆·哈迪饰演的埃迪·布洛克这位由外星生物毒液与人物相结合的虚拟共同体。
当虚拟创作的外星生物毒液冲破实验室后,遇到男主埃迪·布洛克,并将自身与埃迪·布洛克融合为一体,改变埃迪·布洛克地球自然人的角色。
当埃迪·布洛克回到家中,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吃都觉得十分饥饿,并对鸡肉情有独钟,同时埃迪·布洛克发现自身身体不受控制,好似有一股外在力量支配着他,这股力量就是虚构的影像:
外星生物毒液,当埃迪·布洛克因为邻居英语等吵闹声、干扰毒液,虚构的角色毒液对其大吼大叫,露出可怕的外貌。
在《毒液:致命守护者》影片中,当警察等追赶埃迪·布洛克时,埃迪·布洛克在毒液的帮助下可以瞬间改变运动方向,甚至可以从高楼一跃而下,不会有生命危险。
同时借助毒液这种虚构的外星生物,可以变换成多种虚构的不同形象,大有一种生物版“变形金刚”,德雷克博士虚构结合的影像并与埃迪·布洛克虚构的结合影像扭打在一起,具有惊人的破坏力。
这种虚构化的表演,也是真人表演与虚拟影像结合形成的另一种角色,是电影角色中的新元素。
构建虚拟角色的运动,虚拟技术构建的角色,其运动不同于真人的表演,这种技术构建的角色,具备可拆卸的身体。
在科幻电影中,出现众多生物仿真机械人,展现出不断具化的虚拟性,且虚拟角色的运动,可以突破物理现实世界中的限制。
可拆卸的身体
《阿丽塔:战斗天使》影片中,虚拟建构多种生物仿真机械人,且建构的虚拟角色,可以说将虚拟技术在角色塑造中运用的淋漓尽致。
在制作方面,虚拟技术借助子集技术中动作捕捉、三维建模等,可以任意建构虚拟角色的身体。
借助虚拟技术可以创作出不同的机械身体,阿丽塔两副完全不同的机械身体,高性能的陶瓷与永动性的躯体,形成可更换的"身体",同时在其他角色设定中,也有各种异形躯体,各种仿真机械身体的运用。
在机动球大赛中完美展示,生物机械身体的触碰,并展现出机械的一种美学,成为虚拟技术对虚拟角色身体创建的完美体现,对于这种仿真性的虚拟躯体,亦能够像电影《大黄蜂》中多变的机械,突破生物肉体的限制,成为可变的机械身体。
在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也能够体现出来,无论是机械的还是生物工程的,虚拟技术对于角色身体的创建,可谓炉火纯青。
因为电影是一种表现可见的、换句话说即身体动作的艺术,所以体育、竞技或者杂技表演在电影里所能起的作用显然就比它们在其他任何艺术里所能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而虚拟技术构建这种拆卸的身体,形成多样化的特征,在艺术表现方面大大超越其他雕塑、绘画中的身体。
虚拟技术构建的虚拟角色,成为一种拆解与组合身体,并形成身体的细语,满足观众的想像性,构成放大性、奇观性的身体。
电影使人的身体更具亲切性,与此同时电影也有能力把人的躯体和形象表现的陌生和怪异。
电影中角色的身体,可拆解亦可创建,对这种虚拟创建的身体,是艺术家们“想象”的再现,发挥人类的视觉,构成“无中生有”的想象身体,虚拟构建的角色是一种不断积累和扩大人类视觉特殊经验的虚拟身体文化。
“不死之身”的拟像
技术手段下创建的角色,具备多样性的功能,借助数字技术,极具可复制性。
形成技术制作下的“不死之身”,同时形成多种拟像生物,从《复仇者联盟》《侏罗纪世界》等影片中可见,又如《魔兽》中游戏影象、《机械姬》中的机械仿真物等。
虚拟技术足可以创作任何虚拟生物、机械模型,并使其产生运动,在动作捕捉、数字雕刻等技术支持下,成为影片中多变的影像。
《侏罗纪世界》等系列电影中,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可以高逼真的制作出众多恐龙,基于群集技术,足以构建大型场景中模拟物的运动,并能够处理群像之间发生的相互触碰问题。
同时建构的数学影像并形成数字资产,可运用于系列电影或经重新创作后,产生新的虚拟影像。
如《复仇者联盟4》可将前几部电影中虚构的人物影像,依据叙事需求,将所构建的虚拟影像,运用到第四部作品之中。
这种数字资产的保存与运用,在节约制作成本的同时,也成为虚拟技术构建中的永存影像。与此同时,基于虚拟制作技术的虚拟影像,可实现数字“冻龄”。
2019 年上映的《爱尔兰人》《双子杀手》中,借助虚拟技术重新建构人物面部细节,实现数字“冻龄”,以此可以建构“不死的明星”。
可以说,借助虚拟技术构建的人物影像,这种虚拟影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永葆青春”并活跃于屏幕世界之中,成为屏幕中“冻龄”的“不死之身”,永恒存在的拟像,这种“不死之身”超越真人,满足电影的持续演绎需求。
超凡的运动
在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中虚拟建构多种生物仿真机械人,同时亦可建构虚拟生物形象。
如《金刚》《猩球崛起》等诸多影片中虚拟动植物形象,在制作方面,借助图形学在各类算法中的突破,可以模拟物体的纹理、毛发等细节,同时亦能够高精度实现各类流体环境中的交互影像。
在《猩球崛起》影片中,对黑猩猩动物的高度仿真,近乎完美。
《阿丽塔:战斗天使》中,阿丽塔进入河流中,对于头发等在水中的漂流,亦做到高精度的拟真。从制作方面来说,和1988 年制作的电影《是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以及2001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相比,具有质的飞跃。
可以说虚拟技术对一切事物的模拟制作,已然到达“真实”的地步,成为影像的拟真。影像基本原理的“逼真”还原性使影像身体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身体,看上去处处“一样”,实质上却无处不存在差异!
对于虚拟技术创建的角色,细节之处无不追求“拟真”,以具化的方式寻求“真实”,但又有别于现实,观众也被这种虚构的角色所吸引。同时虚拟制作的角色在电影中的“运动”,大大超越真人的演绎。
如《猩球崛起》中的黑猩猩们,具有和人类沟通的技能,同时也能够像人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社群,甚至于可以使用人类制作的机械,并和人类发生战争。
《奇幻森林》影片中,对于各类动物的拟真处理,还原出一个拟人的动物世界,在这样的一个动物世界之中,动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可以协同作战,并能够和人类的小孩进行沟通,塑造了一个拟真的动物社群。
虚拟创建的角色,也可以超越物理世界中的环境限制,虚构的角色无论是何种环境下,其运动都可依据电影叙事的需求而存在,虚拟角色可以出现在万米高空,也可出现在海底深渊,可以一跃而上,超越地球引力的限制,也专人泥土,成为无所不能的超能力者,大大解放角色的身体,其运动超越真人。
《阿丽塔:战斗天使》影片中,阿丽塔这种虚构的角色,可以拥有无限的动力,在机动球竞技场中的角逐,超越真实人类身体下的运动,超越肉身,可以与机械搏斗。
《阿凡达》中的纳美人,虚构的身体可以与星球中的其他生物完成链接,并进行信息交流,可以说角色,其运动突破人类的肉身,在继承人类肉身基础之上,更进一步。
虚拟技术的加入,使得电影表演不再停留于原来的基础之上,屏幕展现的角色也不再是真人版的演绎,虚拟角色的构建促进表演观念的嬗变,也推动表演多元化发展,创作出更为逼真的虚拟影像、混合影像,形成更高纬度的“假定性”。
借此展示电影叙事,吸引观众,提高观众观影体验,同时也激发想象力。
同时,虚拟技术构建虚拟化的角色,且这种角色具备多样化的特征,在满足创作主体对这种虚构符号想象的同时,也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并被广泛接受。
就其本质电影关乎的是那些可见的某种东西,其追随了绘画的元素,提出了一部分影像解决之道,虚拟技术可以帮助电影创作主体“绘制”那些不可见之物,且能能够大大超越可见之物。
而观众更在乎的是所看之物,在观众面前呈现的那个影像,电影创作主体可以制作非自然的影像,创作出影像的符号,而虚拟技术构建的这种虚拟角色,是在忠实复制自然之世界之中的一些可见痕迹与表象之外,制作出得一种影像的符号。
电影创作主体恰恰运用了这样一种影像符号,来表现其内心对某种现实的展现,并借此传递影像的意义,借助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创建的这种虚拟化的角色,乃至形成的某种虚拟明星亦或是复合明星,是电影创作主体借助技术构建的影像符号,以此来完成一种电影写作。
虚拟技术参与电影叙事机制,给电影叙事机制带来创新,在继承叙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虚拟的世界。
将影片内容与形式进行匹配,并不断充实电影叙事结构与叙事可能性,并促成观众借助交互性叙事的方式,参与电影的“剪辑”与“组合”,同时也以虚拟技术创建起某种“虚构”。
成为电影叙事中的“新”策略,塑造出虚拟的角色等,虚拟技术带来电影叙事机制的创新的同时,以电影自身的某种方式创建影像符号。
电影创作主体将某种“期遇”制作出来,使得“无所不在之灵”得以呈现,以更贴近观众现实思考的方式。
在理性与感性交融下,完成电影自身的某种价值与意义之网,亦或电影的责任,借助技术,以内容与形式将“真理”置于艺术作品之中,虚拟技术促使电影叙事机制的创新。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