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吹掉阿根廷进球,这是什么“黑科技”?

Xsens动作捕捉 2023-05-11 2216

◎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都芃

连续吹掉阿根廷进球,这是什么“黑科技”?  第1张

11月22日晚上,球迷再次为阿根廷哭泣了。

在当天晚上进行的世界杯小组赛C组首轮比赛中,阿根廷队1:2不敌沙特阿拉伯队,爆出了本届世界杯开赛至今最大的冷门。

在这场比赛中,阿根廷队除了打进一粒点球外,有三粒进球因越位全部被判定无效。而首次引入世界杯的半自动越位判罚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战功赫赫”。不仅如此,阿根廷队全场比赛总计被吹罚了10次越位,刷新了2018年VAR(视频助理裁判)引入世界杯后,单场比赛中越位判罚次数的新高。

阿根廷队用一次次的跑动、冲刺,为球迷反复讲解了什么是越位,也让观众见识到了半自动越位判罚技术的“火眼金睛”。

要理解半自动越位判罚技术的厉害之处,首先要清楚越位判罚的难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足球运动学院教师、国际级足球裁判员艾堃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通常来讲,越位规则要求进攻方队员在传出最后一脚球的同时,最后一个接球的进攻队员的身体有效部位,不得超过防守方距离本方球门第二近的队员(距离第一近的通常为门将)的身体。

听不懂不要紧,简单来说,它要求裁判在做出一个准确的越位判罚时,要在最后一脚传球的一瞬间,厘清传球队员、接球队员和防守队员三者身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球员和足球时刻都处在高速运动中,要在电光石火间做出准确判罚,这对于人眼来说极具挑战。

为了避免裁判肉眼观察不准确造成的误判,国际足联在2018年将VAR引入世界杯。在国际足坛普及VAR的这几年,误判虽然大大减少,但球迷们的不满却一点没少。动辄数分钟的判罚时间、吹毛求疵的判罚尺度等问题都屡遭球迷诟病。为了改进VAR的不足,国际足联在本届世界杯祭出了更厉害的“杀手锏”——半自动越位判罚技术。

该技术的运行路径可以拆分为两个关键步骤。

连续吹掉阿根廷进球,这是什么“黑科技”?  第2张

首先,要确定进攻队员最后一脚传球的时间。这主要依赖于本届卡塔尔世界杯的官方比赛用球“旅程”(Al Rihla)。其内置的惯性测量单元(IMU)传感器在数个柔软支架的支撑下被放置在了足球内部的正中心,能够以每秒500次的频率向决策中心发送足球的运行数据。国际足联技术与创新总监约翰内斯·霍兹米勒表示,该传感器可以实时发送足球在多方向运行上的加速度信息,系统将根据足球加速度的变化,自动判断出足球离开进攻队员脚部的精准时间。

随后则是关键的画越位线环节,布置在体育场屋顶下方的12个专用跟踪摄像头将运用视频动作捕捉技术,跟踪每个球员身体上的29个与越位有关的身体部位,形成29个数据点,以每秒50次的频率,将有关该部位的位置、时间等信息数据发送至决策中心。

最后,系统会将足球传回的时间信息和摄像头跟踪得到的球员肢体位置信息进行整合、计算,得出供主裁判参考的判罚结果。

虽然过程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只需要3到4秒,裁判就可以得到一个由系统计算出的精确结果。而如果最终主裁判决定采纳该结果,系统就会通过运动员身体上采集到的数据,借助3D人体姿态重建技术,自动生成一段3D动画。该动画将以最佳视角详细画出越位线的位置以及越位球员在接球时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并在体育场的巨型屏幕上及转播画面中播放,让球迷们对判罚心服口服。

必须强调的是,半自动越位判罚技术虽好,但最终的判罚决策权仍在主裁判手中。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主席皮耶路易吉·科里纳反复强调,该方案之所以命名为“半自动越位判罚技术”,便是因为其只能为主裁判提供是否越位的参考结果,而并不做出最终判罚。换句话说,主裁判也可以不采纳它给出的参考结果。

艾堃也表示,在进行越位判罚时,助理裁判员不仅要根据客观事实做出判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其根据规则对比赛发生的事实进行主观判断,“比如处在越位位置的进攻队员虽然没有接球,但其是否干扰了对方队员、是否参与了进攻、有没有通过移动来干扰对方队员处理球等,这些判罚涉及到对于比赛的深入理解,机器暂时无法做出完全准确的判断。”

但也有球迷已经忍不住开始吐槽该技术过于准确的结果正在“杀死”足球比赛的魅力。进球后球员不能立刻庆祝,球迷也不得不反复观看回放,猜测进球是否有效。作为一项全新技术,无论球迷还是比赛参与者,都仍然需要时间去适应。但公平作为体育比赛的应有之义,我们从来都不应该放弃。如今,技术的飞速进步,正在帮助我们无限靠近它。

来源: 科技日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