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Xsens动作捕捉 2023-05-12 3195

本文只讲解阿凡达水之道拍摄前中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使用的各种拍摄技术,不谈剧情(因为剧情除了槽点实在没啥好谈的)。

前阿凡达时代(一笔带过)

早在1994年,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就给阿凡达写了80页的剧本论述,当时他还没开始拍《泰坦尼克号》。卡梅隆原本计划在1997年《泰坦尼克号》摄制一完成就立即着手制作阿凡达,并打算在1999年上映,但最终未能如愿,不得不搁置,因为他认为当时的技术手段(无论是拍摄设备还是影视后期)还不足以呈现出他想要的电影场景。

在随后的几年,泰坦尼克号成为(那个时代)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后,他意识到虽然当下的技术阻碍了他的拍摄计划,但至少money将不会再成为阿凡达的绊脚石。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1张

2005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已为卡梅隆提供了一千万美元的预算,用于拍摄《阿凡达》的概念验证片段;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2张
阿凡达1的试拍片段

2005年10月,卡梅隆将成果提交给了福克斯的高层,最终该项目获得了2.37亿美金的天价预算(另有1.5亿美金用于营销推广);

他曾提到,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决定把阿凡达的制作提上议程,是因为这些年他陆续看到了如咕噜(2001年指环王)、金刚(2005年)和戴维·琼斯(2005年加勒比海盗中的章鱼船长)这些由CGI角色,这些虚拟角色的创作推动了那个时代拍摄技术的进步,至此,时机已经成熟。

阿凡达上映后不负众望,入围9项奥斯卡奖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全球累计票房29.2亿美金。

阿凡达1先讲这么多,技术方面改日另开帖子细说。

阿凡达:水之道的挑战与进步

阿凡达:水之道的主要摄影于2017年9月25日开始(小剧透:和阿凡达3同时进行拍摄),从片名不难看出,第二部绝大部分场景回归海洋,水是核心,他们最先拍的就是非实景拍摄部分-也就是水下模拟镜头。

如果以现代的摄影技术来看,水下镜头平淡无奇,但如果这是卡梅隆的水下镜头,那这buff可以叠出天际,因为:

他要在【水下拍摄】

解释:这不是简单的水下拍摄,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潜水电影(系列),在阿凡达所有系列中,这一部的含水量最高,全片约60%都是水景,3的含水量约30%,4和5约15%。以上数据源于卡梅隆和专业自由潜水教练Kirk Krack的谈话,也正是这个教练在潜水方面的指导让卡梅隆实现了全员自由潜水式拍摄。

他要【真的】在水下拍摄

解释:很多好莱坞电影的水下镜头其实是使用常见的"以干换湿"拍摄方法(专业名称:Dry For Wet),简单讲在干燥环境下,模拟水下环境光+风扇(主要吹头发和衣服制造飘逸感,不过大片都用CG毛发)+烟雾+高帧率进行拍摄,最后后期合成为水下的效果。为什么?因为这样安全、高效、成本低、效果好。想要画面感的话,脑补一下:

1. 西游记大闹龙宫(这个例子是开玩笑的勿当真)
2. 海王

现在的Dry for Wet技术的确已经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依然有bug,这个bug正是卡梅隆想要解决的:他要演员在水底真实的动作效果,即那种在水中受阻的粘稠感下,自然而然的动作。而在干燥环境下,没人能模拟出水下绝对自然的自然动作。有人采访他说:你咋不用海王中那种水下拍摄方式呢?卡梅隆的回复:Oh, I dont know, maybe that it looks good? Come on!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3张
海王的干换湿 拍摄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4张
海王头发上安装的追踪标志,用于覆盖CG毛发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5张
对比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6张
大背头似乎没必要浪费算力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7张
安珀的CG飘逸长发

但在水下实拍,就不得不面对潜水危险、拍摄成本、拍摄周期以及我下面要提到的各种问题。

他要真的在水下【3D拍摄】

解释:3D电影的大规模制作是阿凡达1带起来的,卡梅隆或许不是3D电影的祖师爷,但他打造的3D效果的确无与伦比。在一代中他使用自己团队打造的Fusion 3D摄像机,但在水之道的水下场景无法使用。所以他请来摄像技术大师Pawel Achtel开发了一台3D水下摄影机-DeepX 3D,搭配使用 Nikonos 潜水镜头,无需外壳即可在水下使用,告别失真。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8张
Fusion 3D,两台索尼F950组装而成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9张
Fusion 3D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10张
DeepX 3D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11张
DeepX 3D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12张
DeepX 3D

他要真的在水下3D+【动作捕捉拍摄

解释:早在2013年,卡梅隆曾把数千页关于潘多拉星球方方面面的笔记放到编剧面前,让他们着手续集剧情的编写工作,当时谁也没有觉得第二部的拍摄会遇到什么困难,但Jon Landau(制片人,从泰坦尼克号开始负责了所有卡梅隆电影制片工作)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潜在问题:当时的动作捕捉技术仅限于在干燥环境下(普通环境下)的人物动作、表情捕捉,由于卡梅隆坚持wet for wet全部湿拍,那现有的捕捉技术无法直接用于水下捕捉,为此剧组又花了一年半研发出了一套水下动作捕捉技术。而这,是史无前例的。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13张

水下动作捕捉难点1:演员要全身包裹捕捉服装,上面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追踪标记(懂后期的人应该明白,特效中追踪点非常重要,如果无法精准识别出这些标记那捕捉的表情、动作都会错位)但环境光在水箱的折射会一直干扰动作捕捉摄像机对追踪标记的识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剧组最后简单粗暴地购置了一批白色塑料球,完全覆盖了90万加仑水箱的水面,最大程度消除了水下环境光的干扰。

水下动作捕捉难点2:演员一般在普通的水下表演中可以穿戴水肺或其他潜水装备,但这么一来水下呼吸势必会产生大量气泡+呼吸设备噪音,无论对视觉捕捉或声音录制都会造成巨大干扰。关于这个问题没有技术解决方法,只有人肉解决方案-全员练习潜水,无氧设备那种。卡梅隆重金聘请了世界自由潜水冠军和水下体操运动员对演员进行高强度潜水训练,最直观的结果是:每个相关演员均获得了潜水认证,凯特·温斯莱特居然做到了水下憋气7分14秒!

正是在消灭了这些干扰因素之后,维塔数码工作室利用技术手段把 水下捕捉到的演员活动真实数据同步到CGI版的纳威人身上,也就是观众最终看到的角色。

他要真的在水下【长时间】3D+动作捕捉拍摄

解释:虽然凯特·温斯莱特做到了水下憋气7分14秒的成绩,7分钟对于无设备水下活动属于超长时间,但对于电影拍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况且也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憋这么久,剧组和演员就是要抓住这拿命换来的7分钟进行一次又一次地拍摄,直到导演喊过。

从2017 年开始,在持续 18 个月的拍摄中,阿凡达剧组演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250,000+ 次潜水。

阿凡达2:水之道,非常“水”的拍摄揭秘-技术向  第14张

维塔数码,做特效他们是认真的

阿凡达水之道的特效工作大部分由彼得杰克逊的Weta Digital负责,主要也是与模拟水的物理特性+渲染相关。

一句话概括:观众看到的绝大部分水都是假的,由电脑生成;但观众看到的一切水中互动效果都是真的,采集自水底获取的真实模拟数据。

首先,Weta Digital并没有使用行业现有的CG物理设定,一切数据都是全新的、一手资料。为了模拟真实的海洋、流体、刚体的物理效果,他们录制了上百小时的素材:如海风在水面产生的涟漪效果、海浪冲击岩石的过程、海草在水中的摆动,更变态的是他们还请过一位篮球运动员,录制在水下扣篮的动作以便研究“水流对卷发摆动产生的影响”。

基于这些一手研究素材,维塔数码开辟出了一条“让物体看起来更具湿润感(符合现实世界的那种湿润)”的方法,还提交了相关专利,名字叫做“Methods of generating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a collision between an object and a fluid关于刚体与流体碰撞效果的视觉呈现方法。

有一幕,名为Spider的纯种地球人(带着呼吸面罩的那个)浮出水面并且身上的水不断往下滴答流的画面,为了达到前所未有的逼真效果,仅仅这一幕Weta Digita花了整整两周来模拟海水的运动,这仅仅是拍摄过程中的数据模拟还不是后期渲染。顺带一提,整部片子前前后后全部素材、数据、成片的数据总量约为18.5PB(1PB=1024TB=1,048,576GB,一共约1940万G的数据),而阿凡达1的数据总量仅有1PB。

先更这么多,回头再补充。


欢迎关注公众号【Netflix中文站】,获取更多好剧推荐,一手深度影视资讯,以及拼车服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