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沪语动画片在B站上线,如何用动画让“上海故事”进一步出圈?

Xsens动作捕捉 2023-05-12 2780

陆家嘴“三件套”,武康大楼,老式里弄,南翔小笼……这些经典的上海元素,出现在小说、电影、电视剧、短视频中都不奇怪,可如果出现在动漫作品中,再配以沪语演绎,多少有些新鲜。日前,由B站出品、上海幻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首部沪语动画片《上海故事》已开始在B站独家首播,一共8集,每集15分钟左右。

让本土文化元素入脑入心、让更多“上海故事”进一步“出圈”,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B站和幻马文化的此次探索无疑是有益之举。动画片怎么讲好“上海故事”?如何把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融入动画故事中?怎么把城市形象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高质量传播?

首部沪语动画片在B站上线,如何用动画让“上海故事”进一步出圈?  第1张

真实经历是创作源头

浏翔公路955号,嘉定南翔环球ACG产业基地坐落在此,幻马文化是基地内的企业之一。这个产业基地由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和南翔镇政府共同发起成立,基地内ACG(即动画、漫画、游戏)企业集聚,近年来的不少ACG作品——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乃至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冰雪五环和大雪花等,基地内企业都有参与制作。

走进幻马文化公司,一股“二次元”之感扑面而来。公司会议室内摆着几个超大的手办,办公区域墙壁上贴着密密麻麻的手稿、草图,画师办公桌上也都摆满了各种动漫作品周边,一个个画师们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工作,办公室里非常安静。

首部沪语动画片在B站上线,如何用动画让“上海故事”进一步出圈?  第2张

公司创始人韩晓菲是个“80后”,毕业于上海工艺美院,2015年创立“幻马群英社”,从孵化原创漫画入手,后来成立动画影视部,主攻动画市场。他告诉记者,《上海故事》的诞生,最早源于2018年年底的一个饭局。

“一次聚会上,我见到了老丈人的不少老同事,他们曾在工会系统内共事多年。那次聚会上,他们天南海北地聊,聊上海工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为,聊当年的上海对外贸易,聊当年的轻工技术研发,我听了特别感兴趣:如果把这些老爷叔、老工人的故事做成动画,应该会蛮有意思!”韩晓菲告诉记者。

之后,在幻马文化和B站的沟通中,双方定下这部动画片的基调:不仅要谈老爷叔的故事,也要谈及当代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演绎、展现两代人价值观的碰撞和异同,通过动画这种新颖的载体,把温馨美好的上海生活展现出来。“真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有了20世纪80年代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工厂车间,有了我们这代人记忆中的巷口小卖部、香烟牌子、橡皮筋等,《上海故事》才能立得起来。”

《上海故事》的制作周期,正好碰上始自2020年年初的疫情,这给制作团队带来不小的困难。“比如,原本在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大家碰头开个会,很快就能解决,但远程办公的话,沟通效率会大幅下降。另外,动画制作的部分环节对网络带宽、电脑性能要求很高,需要专业设备,家用电脑没法完成制作任务。”韩晓菲告诉记者,针对这些困难,团队一一克服解决,加班加点追进度,确保片子尽快首播。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三渲二”,是这部《上海故事》在制作技术上的最大特点,指的是将三维模型渲成二维效果,是3D动画技法中的分支。这种制作方式,让整部片子呈现出绘画感十足的水彩质感,既有动漫的夸张意味,也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另外,作品中还用真人动作捕捉的方式对人物肢体动作进行处理,使画面呈现更自然写实。“这样就不会让人有生硬的动画感,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代入感更强。”韩晓菲说。

正因如此,“真实”成了观众最大的感受。整部片子的场景布设、街景建筑、路名店名乃至人物衣着、身材比例,都和现实生活别无二致。在B站的弹幕里出现最多的,就是“真实”二字,有观众在弹幕中感慨,在动画片中“看多了飞天遁地,突然想看点日常”;还有人评论:“终于有打工人现实主义类型的动画了,好开心。以往整天修仙、武侠、玄幻的,品类太单一了。”

“这正是我们的创作初衷——用‘三渲二’的技法去忠实呈现现实中的一景一物,可以让观众产生别样的视觉体验。我们希望整个动画片市场中的作品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的,除了奇幻修仙、热血打斗,也能多些现实主义的作品。”韩晓菲说。

首部沪语动画片在B站上线,如何用动画让“上海故事”进一步出圈?  第3张

当然,还原景物、建筑等元素,只是“代入感”的表层;更深层次的“还原”,是对城市精神品格的展现,这也是《上海故事》的内核。在这一层面上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观众是否能对作品产生共鸣。

《上海故事》围绕一个普通上海家庭展开。投身广告行业的年轻白领韩菲菲在而立之年遇到职业危机,与此同时,父母催婚也日益频繁。每当韩菲菲陷入迷惘时,父亲韩栋梁都会及时出现,用亲身经历鼓励女儿。在不断交织的回忆中,韩菲菲意识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护和教育。

“我们想描绘的是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物的人生轨迹和选择。无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工人,还是当下表面光鲜亮丽、背地里烦心事数不清的职场白领,很多人生难题异曲同工,很多解决办法一以贯之。时代变迁,大浪淘沙,上海的文化基因和城市精神是不变且越来越凸显的,比如专业、善意、适度疏离感、讲规矩、温和但不失冒险精神。”

“这涉及‘正能量’如何更好传递的问题。”幻马文化传媒总裁助理管思佳说。对生活的向往、对事业的追求、对亲友的挚爱,这些“正能量”要传递出去,靠的也是“代入感”,而“代入感”的前提便是真实。相较于有些影视作品中每月只拿两三千月薪却能租住大房子的打工族、总裁父亲追着要求继承丰厚家业却屡被拒绝只因要“自己奋斗”的小伙子,《上海故事》中设计作品被盗、广告策划案被剽窃却仍坚持奋斗的女主,显然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不同年代的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却有一脉相承的艰苦奋斗品质,把这样的‘老故事’用‘新方式’进行讲述,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首部沪语动画片在B站上线,如何用动画让“上海故事”进一步出圈?  第4张

尝试创新展现城市形象

名为“上海故事”,自然少不了对“上海元素”和“上海形象”的展示和宣介。在这方面,《上海故事》也做了一些尝试。

最大的尝试在于沪语配音。剧组特邀滑稽名角毛猛达、张小玲夫妇为剧中韩栋梁、赵雪夫妇配音,韩栋梁的好兄弟张百里则由滑稽名角钱程配音,采用普通话和上海话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这部充满上海特色的作品。

“语言是城市的灵魂。用方言去演绎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样才有烟火气,才更接地气。我们请的这些配音演员,他们的上海话是很有辨识度的,让人听了能会心一笑,加深对于‘上海文化’的认知。”韩晓菲说。

目前来看,“在动画片中用沪语配音”的尝试是成功的。“爷青回!”“上海闲话听着好惬意!”“这么有生活气息的国产动画很少见,沪语配音很奇妙!”《上海故事》第一集发布后,弹幕中网友的兴高采烈之感溢出屏幕,截至记者发稿,该片第一集已有120余万播放量。

首部沪语动画片在B站上线,如何用动画让“上海故事”进一步出圈?  第5张

韩晓菲认为,城市形象的创新展现、城市文化的整体构建,需要一批优秀的歌曲、电影、电视、动画等文艺作品来支撑,在这方面应注意两点。首先,是作品应有人本意识、人文情怀,用普通人的视角去展现。“广角航拍城市建筑群,固然有宏伟的气势,但很难让观众有细节处的深刻印象。通过动画作品,我们把观众带到城市的地铁站里去挤地铁,带到便利店里去参加满减活动,带到面馆里去吃一碗本帮冷面,带到老上海里弄里去走走,这些细节处的城市形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比‘宏大叙事’更能入脑入心。”

其次,城市传播应避免落入固有模式的窠臼。比如,说到“中国风”,动画片中往往会以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穿唐装的小孩捂着耳朵点鞭炮庆祝新年等场景来展现,这些“固有套路”并不一定适合“国际大都市”上海。“在《上海故事》中,我们是动了些脑筋的。比如在展示烟火气的环节,我们安排让家中男主人烧菜做饭,而不是女主人,这就很符合上海实际:老上海家庭的‘买汰烧’,往往是男主人的事。另外,第一集中女主在便利店为了满减活动精打细算,在募捐箱前却毫不犹豫扔进去一张大票子,这也把上海人辩证的‘精明’和‘识大体’表现了出来。”

采访最后,韩晓菲提及了动画片对于城市形象宣介的一个经典案例。日漫《灌篮高手》中有个著名镜头,蓝天下、碧海旁,绿皮火车缓缓驶过,樱木花道开心地和赤木晴子挥手道别。该镜头取景自镰仓高校前车站的十字路口,如今早已成为人们感慨青春易逝、人生聚散的网红打卡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一批又一批中国动漫人的努力,上海的某条小巷、某个不起眼的建筑,也会成为这样承载深厚文化意蕴的地方。我们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奋进。”

首部沪语动画片在B站上线,如何用动画让“上海故事”进一步出圈?  第6张

环球ACG产业基地总经理颜重光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上海故事》上线。“我们园区方面将一如既往地对接各类资源,探索行业发展新方向,帮助企业快速成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为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栏目主编:周楠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茅冠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