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彼得 20: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赛博格宣告死亡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 梁晓憧,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确诊渐冻症 5 年后,英国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在近日宣告死亡。
6 月 15 日,彼得的家人通过 Twitter 宣布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悲伤地告知大家,彼得在家人和好友的陪伴下平静地过世。他为所有支持他的人、以及改变人们对残疾看法的愿景而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将彼得的一生比作一部电影,前后大概是两种画风。
2017 年之前,彼得是小有成就的机器人科学家,拥有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出版过 8 本相关书籍,在全球开展了 1000 多场演讲,称得上意气风发。
2017 年,彼得确诊渐冻症,医生判断他只剩下 6 个月寿命。不愿认命的他,通过多次手术将自己改造为「半人半机械」,并在眼动追踪、语音合成、虚拟化身等技术帮助下进化成「彼得 2.0」。
拿自己当小白鼠,将科幻小说变成现实,为残障人士带来鼓舞和曙光……尽管还有许多未竟的心愿,彼得的生命停在了 64 岁。
这一刻,他决定成为赛博格
让彼得备受折磨的渐冻症,在医学上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是比癌症更残忍的绝症。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会逐渐退化,造成肌肉萎缩,最终身体会像「被冻住」一样无法动弹、说话或进食,甚至无法呼吸。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因为这种病大半辈子困在轮椅之上。
1963 年,霍金 21 岁时确诊渐冻症
今年 1 月接受 DXC Technology 线上采访时,彼得全身上下只剩大脑和眼睛可正常活动,他这么说:
我的大脑疯狂地想跟外界交流,但我只能转动眼球……就像是我活在自己的宇宙里,只能给别人敲摩斯电码进行沟通。
当时支撑彼得完成采访的,是一系列「外挂机械」和技术整合——
他在身上接入了 4 根管子,分别用于进食、呼吸和排泄。眼动追踪设备和霍金同款的 AI 软件,帮助他顺畅地表达想法。他的文字想法会快速转为语音,由合成声音进行讲述;同一时间,彼得的虚拟化身会根据语音内容,做出唇形变化、节奏停顿和摇头晃脑等动作。
彼得和他的伴侣在接受线上采访
彼得这种「半人半机械」的形态,称为赛博格(cyborg)。
「赛博格」一词最早出现在 1960 年,指的是人类和机器的融合体,在科幻小说和影视剧里相当常见,比如 DC 的超级英雄钢骨和《攻壳机动队》的少佐。
跟机器人(robot)不一样,赛博格强调由人脑进行思考,并通过机械配件带来能力增强。
图自电影《攻壳机动队》
确诊渐冻症后,彼得进行了大量资料搜集,很快有了改造身体的全盘计划。第一步,是「三重造口术(tripleostomy)」。
所谓的「三重造口术」其实是 3 项外科手术:胃造口术、结肠造口术、膀胱造口术。
医生将管子分别插入他的胃部、结肠和膀胱,不仅能解决进食和排泄问题,延长生命;还能减轻日常照料的不便,让彼得活得更有尊严一些。
「三重造口术」 示意图
因为不曾有过类似的先例,彼得激进冒险的想法在英国医学界引起极大争议。人们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伤害自己的健康器官;同时,因为手术麻醉可能带来呼吸阻碍、病情加重等风险,医生们纷纷拒绝为他进行手术。
终于在层层劝说后,2018 年 7 月,经过 3 小时 40 分钟的手术时间,彼得拥有了一个维持生命的外接系统。而这台前所未有的三合一手术,也颠覆了医学界对渐冻症的治疗方向,带来新的思考。
英国电视台 Channel 4 的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Peter: The Human Cyborg)》,拍摄了当时彼得手术前后的真实状态。
术前,他充满期待兴奋地说:「我打算做一只人类小白鼠!这就像是一次科学实验,不管手术结果好坏,我们都能从中学到东西,并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术后,他躺在病床上笑着向镜头展示:「看,这是我的全新界面,这是输入管,这是 1 号输出管、2 号输出管……」
彼得 2.0,跟 AI 做最佳搭档
完成「三重造口术」后,彼得继续追随他所相信的科技,向命运发起反击。
我所有的早期科学教育都来自《神秘博士》和《星际迷航》。他们教会我:如果你足够聪明勇敢,并且能够接触到技术,一切皆有可能。
彼得一直积极发声,跟大众分享自己的「科学实验」
彼得通过资料搜集发现,失去说话的能力最让渐冻症患者感到沮丧。即使现有的文字转语音软件再精准,也无法让这些「困在身体里的灵魂」表达个性,交流情感。
2018 年,趁着说话能力还没有受到影响,彼得找到语音技术研发专家 Matthew Aylett 博士和他任职的 CereProc 公司,想要「留住」自己的声音。
另外,考虑到渐冻症也会让彼得丧失面部表情,他也提前联系了 Embody Digital 公司进行面部动作捕捉,制作一个生动逼真的 3D 虚拟化身。
霍金那听起来相当僵硬的「机器音」,来自 1986 年的语音合成技术,因为找不到更喜欢的替代方案,他一直用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但彼得不一样,他希望日后代为发声的声音能像个真实的人类。
霍金标志性的合成「机器音」,也出演过不少影视剧
整个项目前后花了 1 年多的时间。彼得在录音棚待了好几周,留下了超过 15 小时的音频、1000 多个词组,以及平静、愤怒、兴奋等不同语气表达,再交由 AI 进行学习模仿。
当 Aylett 交付成品的时候,彼得说话已经有些艰难,他将在 3 个月后接受全喉切除手术并失去自己的声音。
幸好经过无数次优化,彼得的语音合成效果还不错,他们甚至让这把声音唱起歌来。听到自己相仿的音色唱起《Pure Imagination》,那一刻的彼得先是震惊,眼眶一红,久久说不出话来。
彼得还需要一个能让他自如输出想法的解决方案,毕竟,手指移动能力也是他终将告别的东西之一。
一开始他对脑机接口很感兴趣,但发现输出效率实在太低了,最终决定选择了眼动追踪。
后来,彼得遇上英特尔预期计算实验室主管 Lama Nachman。几年前,她为霍金升级语音合成系统,开发了一个上下文辅助感知工具包(ACAT)。
之前,霍金通过抽动脸颊肌肉来打字输入,一分钟只能敲 1 个词。而用上 ACAT 后,霍金的语速快了一倍之多——因为 AI 不断学习霍金的表述,他只要输入约 20% 的字母,系统就能快速预测出下一用词。
这个开源软件,自然也很适合彼得用来提高沟通效率。
Nachman 曾帮助霍金升级语音合成系统
Nachman 发现,虽然都是科学家,但彼得和霍金对 AI 的态度截然不同。
霍金很喜欢给 AI 纠错,他总想要掌握完全的控制权,所说所写都得跟脑海里的一字不差。而彼得将 AI 看作合作伙伴,他甚至愿意在更多生活场景中使用 AI,看看它还能产生什么聪明有趣的惊喜。
在彼得看来,人类和 AI 的关系就像是「导演 VS 即兴表演的演员」。
彼得的自传《彼得 2.0》,其中有 1/4 内容通过眼动追踪撰写
不管好莱坞大片如何警惕人工智能会让人类灭绝,眼前这位「彼得导演」,似乎都对 AI 有着无可救药的乐观和信心。
接受公众号「一条」采访时,他这么说:
我相信未来人类的最佳状态,是人和人工智能一起工作,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human-centric AI)。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和人和谐相处,不是他们各自的单独表演,而是相互依赖,彼此协同。
一切准备就绪。2019 年 10 月,彼得完成了激进的全喉切除手术,医生分开了他的食道和气管,又接入了一条新的管子用以呼吸,彼得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正式告别了彼得 1.0。
手术完成 1 个月后,彼得在社交网络上大声宣布:「彼得 2.0 已上线!」有各种 AI 加持,彼得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赛博格。
我将不断进化,作为人类的我已经死去,未来我将以「赛博格」的身份继续活下去。
当一个赛博格死亡时,会发生什么?
彼得的离世,并不是毫无征兆的。
4 月 8 日,彼得在社交网络表示:渐冻症已经导致他的双眼难以闭合,因为眼睛干涩,无法使用眼动追踪来跟大家沟通。
联想工作人员 Ian(左),来帮彼得测试其他替代方案
5 月 4 日,Nachman 带着英特尔的脑机接口专家 Bruna Girvent 探望彼得,合照中的他戴上了脑机接口设备,正在体验意念沟通。
英特尔预期计算实验室主管 Lama Nachman(左后),英特尔脑机接口专家 Bruna Girvent (右后)
这两条推文其实都传递了一个不太乐观的消息:彼得的病情已经进一步恶化了。但他仍然在合照中露出招牌开朗笑容,在字里行间保持乐观:「我真的超爱高科技!」
如果不是生命停在 64 岁,彼得将能见证更多激动人心的想象变成现实。
专家们正在进一步训练彼得所使用的 AI,待它再强大一些,将能分辨出彼得正在跟谁对话,快速分析两人以往的对话,再根据上下文提供适合的建议。
彼得的语音合成也在成长,它已经学会用中文说「你好」甚至流利地唱起法语歌了。他的新一代虚拟化身更细腻也更逼真,将能根据实时的语音合成和语义,同步生成微笑、大笑、挑眉等面部表情。
此外,还有更多现在进行时的项目——
一部应用汽车行业技术的 AI 自动驾驶轮椅,希望能带彼得「大胆前往没有轮椅去过的地方」。
一个为彼得量身打造的智能家居项目,将通过智能恒温器、智能灯泡、生物传感器等软硬件技术,及时感知彼得的需求并作出回应。
彼得从人类到赛博格的改造,身后是一个来自全球各地的「智囊团」
无论如何,彼得还是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未来启示。
2019 年,彼得跟他的伴侣一起创立了一个慈善机构,斯科特-摩根基金会(The Scott-Morgan Foundation)。
曾经帮助彼得完成赛博格改造的技术专家、设计师、医生等,以及他们所任职的英特尔、联想、CereProc、DXC Technology 等公司机构,都因为这只不认命的「人类小白鼠」而相聚在这里。
彼得将这些志同道合的盟友称为「反叛者(The Rebels)」。
虽然彼得已经离开人世,但基金会将继续运营,相关研究也会进行下去。
「反叛者」们也将继续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语音合成、虚拟现实等高科技系统,来改变那些受年龄、健康问题、残疾等限制的人的生活。
当一个赛博格死亡时,到底会发生什么?
彼得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生数据记录,人工智能进化得足够成熟,那么当生物层面的自己去世后,AI 完全可以延续他的本质,接管他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意识与周围的技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也许生物性死亡,就不再意味着最终死亡。这就是我试图让读者意识到的,今天活着的大多数人将迎来一个新的人类时代。
「三重造口术」之前的彼得,当时他的病情还不算太严重
在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的结尾,完成全喉切除手术的彼得,在等待一部有着「三头六臂」的轮椅送抵家中。
摄像头、眼动追踪设备、语音合成……彼得像小朋友拿到了期待已久的玩具一样,迫不及待体验起来。他快乐地对着镜头说:
活着真的太令人激动了!现在不是结束,好玩的事儿才刚刚开始!
彼得的离开也不是结束。
他用生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开始。
参考资料:
- https://twitter.com/DrScottMorgan
- https://www.channel4.com/programmes/peter-the-human-cyborg
- https://www.inputmag.com/culture/dr-peter-scott-morgan-als-ai-cyborg
- https://mp.weixin.qq.com/s/nUYg4XI5myftmyijXrx9VA
- https://mp.weixin.qq.com/s/HSShaTMnkz6Xeh3R1R8PkA
- https://www.scottmorganfoundation.org/what-we-do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kxDYvDL7U
- https://magazine.verdict.co.uk/verdict_magazine_mar21/first_human_cyborg
- https://thenextweb.com/news/how-intel-helped-give-the-worlds-first-cyborg-a-voice
- https://www.mittrchina.com/news/detail/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