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系列专题一体育新闻
2021年7月23日,第32届夏季奥运会在日本东京拉开帷幕。本次大赛代表团共有777人,其中运动员431人,将参加30个大项、50个分项、225个小项的比赛,是历届奥运会中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最终,中国代表团38金32银18铜收官。
今年是一个体育大年,除了东京奥运会,刚刚结束的西安全运会,还有明年北京的冬奥会、成都的大运会、以及杭州的亚运会。这些体育盛事除了吸引观众们的目光,也值得我们新传考研的同学来仔细分析一下这其中蕴含的考点。
01
热点归纳
盘点今年奥运会期间的热点新闻,我们能发现今年的奥运会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播特点:
1、体育报道泛娱乐化倾向明显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主要体现为流行体育软新闻,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
2、网络民族主义与体育政治化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获得了意见渠道的新公民表达的集团化民族情绪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势力。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民族和民族主义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一种现代的产物。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是“想象”的,是被建构出来的。而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和利益的认同。
3、媒体创新报道形式,融合多种媒介形态
本届奥运会总台分批次派出近800人前方报道团队,包括奥运报道团队360人、奥运赛事信号制作和技术支撑团队316人和残奥会相关工作人员120人。无论是规模,还是整体技术架构,此次报道团队都堪称历届奥运会规模最大的一次。
(1)首次使用4K超高清直播
在东京奥运会上,总台报道团队创下多项历史新高,在新技术的使用上也做了新尝试,包括面向4K/8K新技术的应用,在田径和游泳中心设立单边包装制作系统,并在中国队优势项目上投入大量单边制作资源等。总台在东京设置三个演播室,一个外景演播室,首次使用了4K超高清信号直播奥运会。
(2)融媒体矩阵实现立体式传播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拓宽了人们观看赛事的渠道。而为了更好的服务大众,此次东京奥运会,总台搭建了由CCTV-1、2、5、5+、新闻、4K超高清,央视频、央视网、央视新闻、央视体育等组成的融媒体矩阵,对东京奥运会进行立体联动报道
02
新闻案例
1、澎湃新闻《vlog探馆:在东京奥运高颜值场馆撸铁》
该作品以vlog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东京奥运会的举重项目场地——东京国际论坛大厦,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向观众描述了场景的高颜值与高标准,让观众对举重比赛充满期待。
2、央视新闻《射击有多难?王冰冰试试看》
奥运会开幕第一天,中国女子10米气步枪选手杨倩夺得东京奥运会首金,不久后小央视频发布新闻作品《射击有多难?王冰冰试试看》,视频中王冰冰来到射击场地体验射击这项运动,并通过对场地教练等周边人物的采访,向我们展示了射击这项运动的艰难,从侧面反映出运动员技艺的高潮和金牌的来之不易。
3、新华社《张扬奥运系列节目》
东京奥运会开幕以来,新华社张扬工作室推出了一系列奥运节目,包括“张扬对话奥运冠军”、“百秒看奥运”等,均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截止7月27日,该系列报道在B站的播放量已超过百万。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以个性化的方式向观众预报奥运赛事、科普奥运知识、讲述幕后故事等。
4、央视网《C位看奥运》
从央视网“两会”特别报道当家主持“卸任”后,AI主持人小C摇身一变,换上青春靓丽的衣裙,担任起了《C位看奥运》节目的主持人。
小C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艺术的完美结合。采用真人驱动方式,通过面部信息实时采集,一颦一笑都自然生动;通过真人动作捕捉存储,小C还能够全身出镜,展示拍手、害羞、欢呼等10多种不同的动作。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它将向网友介绍每日奥运赛场看点,帮助网友了解赛场内外的“趣味周边”等。
5、澎湃新闻《东京奥运会前,我们让所有奥运冠军一起PK了一把》
在东京奥运会拉开大规模比赛的帷幕之前,澎湃新闻策划了一个极其有趣的H5,作品将历届奥运会冠军的成绩以数据和动画的形式进行了对比,让人们看到了在赛场上永远无法看到的一幕,即历届奥运冠军的同台PK。
6、三联生活周刊《期待与抵制:2020东京奥运会的曲折之路》
不同于网上纷飞的吐槽和抖机灵,三联生活周刊的这篇深度报道用最客观、最平和的描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东京奥运会举办的曲折之路。文章采用对比的方式,从民众期待值、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奥运会的高昂成本三个方面出发讲述了在疫情下,此届奥运会的矛盾与冲突。
03
新传链接
1、媒介事件与仪式事件
媒介事件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企业、团体等)有计划、有目的的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并向受众传播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媒介事件需与常规的电视新闻区别开来,仅局限于各种预定的“仪式事件”。
1992年,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电视直播》中曾提出“媒介事件”概念,他们认为,媒介事件是指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媒介事件有许多种类型,戴扬和卡茨将媒介事件的脚本分为“竞赛”、“征服”和“加冕”三大类,分别对应着“合理性、超凡魅力和传统”。
2、集体记忆
涂尔干曾提出“集体欢腾”概念,哈布瓦赫在此基础上提出集体记忆理论,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许多社会活动,经常是为了强调某些集体记忆,以强化某一组合人群的凝聚力,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在本次东京奥运会期间,许多国人深情回忆北京奥运会,更是有人高喊“北京奥运会YYDS”。无论是当年的开幕式还是赛场上的历史瞬间,每一个镜头都让人热烈盈眶,因为这是属于所有亲历者和观众的集体记忆。
3、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
此次奥运会开幕式中,多个节目一一亮相,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开幕式中为新冠疫情去世的人默哀等场景,被网友视为诡异的画风,纷纷在网上吐槽此次奥运会开幕式是“阴间”开幕式,表示完全没有看懂要表达什么。
不仅中国网友不能理解,日本网友也表示好恐怖。因此,并没有达到日本官方预期的文化传播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文化隔阂。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文化休克和文化折扣等概念对此次奥运会中的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进行解读。
4、网络迷因
模因(英语:meme)也称为米姆、弥、弥因、弥母、迷因、文化基因等等,是文化资讯传承时的单位。模因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一个想法,行为或风格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文化传播过程。”这个词是在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
“网络迷因(Internetmeme)”(又称“网络爆红”)指某个理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这样的信息有点类似于“圈儿内笑话”,也就是只有大批互联网用户知晓的、最前沿的、引人关注的信息。网络迷因通常以超链接的形式通过电邮、博客、社交网站还有即时信息等途径传播。
5、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是在民族、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由政治所规定的、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与国家利益相关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所谓国家形象,是国际舆论和国内民众对特定国家的物质基础、国家政策、民族精神、国家行为、国务活动及其成果的总体评价和认定。一个国家若想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和维系良好的国家形象,必须同时重视以上各要素的建设,以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美誉度。显然,奥运成绩已经成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王儒雅 & 董占军.(2021).融媒时代舞台艺术传播视觉形态观察——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 传媒观察(09),51-56.
[2](2021).融起来 更精彩——科技文体传媒中心奥运新媒体报道撬动亿级传播量.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09),2.
[3]曹乃凡.(2021).人民日报头版奥运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以里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为例. 新闻研究导刊(16),195-197.
[4]魏伟 & 尚希萌.(2021).体育媒介化:从媒介体育到体育重大事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07),44-57.
[5]张帆,陈长文 & 韩永辉.().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6]魏伟.(2019).解构当代媒介体育赛事的权力迷思:基于约翰·费斯克的视角.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01)
-END-
【实务练习】
【三拱门系列课程】
【课程咨询】
参考书目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