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的虚拟偶像会成元宇宙引路人吗?
打游戏还有个新手村呢,虚拟的元宇宙是否也需要“村长”指引?继元宇宙房地产“7天成交近7亿”刷屏后,虚拟偶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爆火的虚拟偶像
从绫波丽到尤娜莱斯卡、初音·未来,虚拟偶像的烙印早已在儿时进入脑海,而当B站众多虚拟偶像大肆圈粉时,虚拟偶像随着时间一步步成长。
初音作为虚拟偶像的始祖,其音源库在07年就已发行,至此属于初音未来的时代就此开始,而2021年春晚,洛天依登上央视舞台,“虚拟偶像”这样一种娱乐形式终于“出圈”,进入主流视野。
根据爱奇艺《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全国有近4亿人正在关注或走在关注虚拟偶像的路上,2020年,虚拟偶像市场据估计达到2000亿,两年时间翻了一倍,洛天依在淘宝直播的坑位费达90万元,远超薇娅、李佳琦,2020年上半年,B站每个月有4000多位虚拟主播开播。
2020 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 亿元,同比增长68.8%,2017-2020 年市场核心产业规模CAGR为 62%;预计 2021 年将达到 66.5 亿元,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预计虚拟偶像市场规模将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据艾瑞咨询报告预测,2020 年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突破4亿人,有望成为虚拟偶像未来潜在的受众群体。
根据《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披露,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2700 亿元,行业空间较为广阔。
从虚拟偶像到虚拟人
虚拟偶像是通过绘画、动画、CG 等形式制作,在网络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进行演艺活动,但本身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根据商业、文化等具体需求进行制作与培养,具有参与性强、基本无负面信息、生命周期长、商业衍生能力强等特点;可通过专辑、MV、手办等衍生形式,既可以借鉴优秀的同人二次创作来扩大自己的内容覆盖边界,又可以进行常规性的偶像活动,如线下展会、演唱会等。
虚拟偶像行业可按技术升级迭代特征分为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与发展期——
·初创期(1962-2003):1962 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第一台会唱歌的计算机—IBM 7094,为最早的虚拟偶像概念;1984 年,日本动画制作方以《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林明美的形象制作专辑并发售,形成首位虚拟偶像;2001 年,国内诞生首位虚拟少女形象青娜,后续由于成本高企,项目终止。
·成长期(2004-2015):雅马哈集团看好Music Technology Group 小组的歌声合成技术(输入音调与歌词即可合成歌声),协助其商业化并发布“VOCALOID”软件;2007 年,日本公司 Crypton 基于Vocaloid 发布声库(初音未来),现象级虚拟偶像“初音未来”诞生;国内市场,2004 年,影视、动画、漫画、游戏四位一体的人气偶像 E 欣欣面世;2012 年国内首位虚拟偶像歌手洛天依诞生。
·发展期(2016-至今):2016 年,日本虚拟偶像“绊爱”诞生,来源于 YouTube 频道A.I Channel,4 个月内粉丝量达到 40 万,Vtuber 概念开始兴起。面部动作捕捉软件facerig 中直播用 live2d 模型的应用普及,制作成本进一步下降。在 Text-To-Speech 模式下,CeVIO 技术、引擎技术的持续进步使虚拟偶像制作流程更加简便,形象渲染拟真效果更佳,行业发展全面提速。
事实上,本轮虚拟偶像之所以成为大众关注焦点,2020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契机。
在真人偶像负面新闻频发、疫情催化线上娱乐的背景下,2020 年成为国内虚拟偶像爆发的元年,2021 年在柳夜熙、AYAYI 等现象级超写实KOL的推动下虚拟偶像进一步出圈。
随着虚拟偶像的热度不断攀升,大众对于虚拟人的接受程度有望持续提升,虚拟人在新闻媒体、电商直播、教育、文旅等领域中的应用方兴未艾,而随着2021年元宇宙概念的爆发,虚拟偶像背后的虚拟人市场开始全面爆发。
虚拟人产业最早在二次元文化盛行的日本诞生;近年来,随着偶像文化、直播文化兴起,破圈效应渐显。虚拟人是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等计算机技术,并具有外貌特征等多重人类特征的综合体。
从技术类型来分:虚拟人可分为 AI 实时或离线驱动型(计算机算法)、真人驱动型(动作捕捉);从应用场景来分:虚拟人可分为身份型虚拟人(虚拟偶像、真人数字替身等)与服务型虚拟人(各类 AI 助手、虚拟主持人、虚拟客服等)。
一般而言,虚拟人指由 CG 技术构建、以代码形式运行的拟人化形象。笼统地说,虚拟人、数字人、虚拟数字人均指通过CG 技术创造出的拟人化形象,他们被赋予鲜明的人物设定,以代码与数据的形式在计算设备上运行。
严格来说,虚拟人强调其在外观上与真人的相似性;数字人强调其存在于二进制的数字世界中,既可以是根据真人生成的 1:1 数字孪生,亦可以是完全虚构的形象与身份;虚拟数字人则有着更为严格的定义,根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布的《2020 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虚拟数字人具备三大特征:1)拥有人的外观及性格特征;2)拥有通过语言、表情或肢体动作表达的能力;3)拥有识别外界环境、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
今年以来,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爆,虚拟人应用也得到极大增强。前不久,名为“哈酱”的超写实虚拟偶像近日与华纳签约,成为华纳首位虚拟音乐艺术家,并发布了首支个人出道单曲。此前“哈酱”已成为多个国潮品牌的虚拟代言人。另悉,网易近日投资了北京世悦星承科技有限公司,后者已推出三位虚拟偶像,与Gucci、Air Jordan等品牌企业达成了合作。
在不少人眼里,以虚拟偶像为代表的虚拟人,渐渐成为了推开元宇宙大门的“引路人”。
元宇宙世界的引路人
将虚拟人比作元宇宙世界“新手村的村长”多少有些不恰当,毕竟在虚拟的元宇宙中,虚拟人是任何人进入虚拟世界的必要化身,用户可以根据其喜好设置多个形象迥异的分身;对于经纪公司与 MCN 而言,虚拟偶像比真人违约风险低、公关风险低、管控力更强,因此其有意愿孵化虚拟偶像、虚拟主播;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虚拟主持人、虚拟客服在普通AI产品的基础上增强了互动体验并有利于塑造品牌形象。
虚拟人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幻小说《雪崩》亦将Metaverse(元宇宙)、Avatar(虚拟化身)两个概念紧密关联。虚拟偶像按职能可划分为虚拟歌手、虚拟主播、超写实KOL 三类,对技术的要求及商业模式均有所不同。
随着 3D 建模、AI、动作捕捉、全息投影等技术进步,虚拟偶像的设计逐步向 3D 乃至超写实方向发展,其身份由歌手向主播、KOL 延伸,与粉丝的互动性亦在技术的支撑下不断增强。
除了从0 孵化的形象外,虚拟偶像亦可脱胎于游戏IP,例如《英雄联盟》推出女团 KDA、《王者荣耀》推出男团无限王者团。历经十余年发展后,虚拟偶像在大型演出、品牌活动、内容社区、短视频平台中的现身越发频繁,已成为穿梭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间的重要角色。
在元宇宙的带动下,虚拟偶像频频出圈,相关产业的商业价值正不断被发掘。艾媒咨询表示,由于明星人设风险频出,不少品牌都开始往虚拟偶像的方向思考,今年双11已经有不少网店使用虚拟人做直播电商。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70.3%,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
盯住Z世代的虚拟人
虚拟人应用的崛起离不开Z世代消费群体的成长,Z 世代指 1995-2009 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为虚拟偶像行业的主要受众群体,Z 世代群体线上消费能力和意愿均高于全网平均水平。根据 QM 数据显示,Z 世代用户中拥有线上消费能力(200 元以上)的人群占比为82.3%,高出全网用户平均占比 13pp;中高层消费意愿占比为 74.5%,高于全网用户平均水平61.5%。
根据《中国创新经济报告 2021》披露,Z 世代整体消费规模 2035 年或将增长至16 万亿元,是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 Z 世代的消费意愿也显著高于全球水平,2018 年直接开支占比10%,影响开支占比 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4-2017 年,随着在线动漫平台蓬勃发展以及二次元亚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兴起,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高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报告预测,2020 年二次元用户规模将超过 4 亿人,同比增长 12.1%。虚拟偶像较多脱胎于二次元作品,较高的潜在受众群体基数是虚拟偶像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未来,虚拟人与Z世代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