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骷髅岛》将映,动作捕捉是如何一步步成为CG技术核心的
今晚《金刚.骷髅岛》将在中国上映,这只经视效大哥工业光魔打造的大猩猩历经12年刚一重返大荧幕,就已经彻底征服了北美市场。
片中大量使用的动作捕捉技术,最早在1990年阿诺的《全面回忆》中就开始被运用到电影业中。
短短几秒的镜头却是视觉捕捉技术在电影中第一次被运用
但在动作捕捉技术出现之前,为了让虚拟角色更加逼真,电影制作者们大多还在采用定格动画、机械模型、甚至是靠画师对演员表演的逐帧绘制来进行虚拟角色的拍摄。
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让上面这些手段几乎被全面抛弃,但最初的捕捉要靠演员穿在身上的机械式装置才能完成,虽然对动作的捕捉效果较好,但即使是下面这种比较新的装置也还是笨重无比,不能让演员专心的投入到表演中。
还好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基于LED、通过捕捉光点进而捕捉动作的技术,这让演员可以最大限度的摆脱束缚,好好表演,经过20余年的发展,这种技术已经被不断完善,成为了所有动作捕捉电影的核心。
97年,在《泰坦尼克号》的制作过程中,别出心裁的詹姆斯.卡梅隆在最后的沉船场景中,借用动作捕捉和CG技术制造出上千名乘客惊慌失措的场景,成为了业界对该技术大规模使用的开端。
而一直作为CG电影标杆的《最终幻想》系列第一部在2001年上映,该片全程采用捕捉技术,真正第一次做到了让动画人物和真人一样自然,虽然票房惨淡,但不能阻挡该片成为电影技术突破史上的经典之作,但使用该技术制作的电影还是没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这种江局直到2001年指环王的上映才被打破,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伟大的动作捕捉演员安迪.瑟金斯了,本来只是为《指环王》中咕噜贡献动作的他,在导演的安排下,开始出演咕噜这个角色,为此,他需要先在片场表演,再回到工作室重演一遍,让动画师把数据记下来。
身为舞台剧演员的瑟金斯为世界观众贡献出了咕噜的肢体表演,这让世人第一次真正的意识到动作捕捉技术的流弊程度。而他也在之后面部捕捉技术面世后在2005年的《金刚》中真正地开始了他的捕捉演员之路,之后的《猩球崛起》、《复仇者联盟2》都有他的参与。
而电影制作团队并不满足于只在摄影棚内进行拍摄,在《加勒比海盗2》中,工业光魔为了克服演员们拒绝为了动作捕捉而二次表演的难关,开发出了一套名为iMoCap的捕捉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在户外的复杂条件下完成捕捉的工作,而且只要几台普通摄影机就可以完成,而且还可以通过灰色的服装获得光线参考。但这套系统的弊端在于不能完成面部捕捉,还要靠后期动画师的工作才能完成。
2008年上映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动作捕捉成为至今难以超越的作品,片中布拉德.皮特在不同年龄的造型看上去是如此的真实。这都要归功于偏执的导演大卫.芬奇。
这部电影的流程是先用名为Mova Contour的捕捉系统扫描皮特的头部,并让他不断地做各种表情,为他成立一个表情库。而最为特殊的一点是这种技术舍弃了传统的标记点,而是通过涂抹荧光粉,来获得数十万个光点,这让电影中各个年龄段的皮特看上去都是“本色”出演。
第二年上映的《阿凡达》再次在动作捕捉上实现突破,詹姆斯.卡梅隆借助头戴式摄像头,配合改进的软件算法,让高精度采集演员面部表情成为现实。全片都采用捕捉技术制作完成,头戴摄像机也从此成为动作捕捉的灵魂配件。
卡梅隆为拍摄《阿凡达》而搭建的超大虚拟表演摄影棚也成为影史之最。《指环王》中还需要录制两次也成为过去,在这个摄影棚中,演员一次就可以完成所有表演。
2011年,负责《阿凡达》捕捉技术的维塔工作室参与制作的《猩球崛起》全球同步上映。为了彻底克服在室外拍摄时阳光的干扰,维塔工作室将捕捉服上的红外线更换为有不同闪烁频率的LED等,再让摄像机保持频率同步,彻底避免了干扰,准确的采集到了演员们的数据。
野心十足的维塔工作室在2015年的《猩球崛起2》中再次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在这部电影中,动作捕捉服上用硅材料封装了更强大的LED灯——这不仅让演员能做更多动作。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黑暗环境中,如森林或夜间也会方便动作读取。无线摄影机让团队更加自由灵活,他们不用铺设电缆,布置电线,就可以更快地设置校准背景。
如今《金刚.骷髅岛》即将上映,在电影特效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观众走进影院可能只是为了享受酷炫特效所带来震撼,但即使是这样,我们在绚丽的特效后面,更想看到的是演员带来的精彩演出。
假如看过一部电影后,你只记得他的华丽的特效,那么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失败的,今晚的《骷髅岛》我要去验验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