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虚拟摄影助力 动物说话参考发音规则
时光网特稿4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的迪士尼新片《奇幻森林》改编自吉卜林小说《丛林之书》及1967年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森林王子》。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业界专业人士,对《奇幻森林》赞誉最多的点无非是那些栩栩如生、难辨真假的动物角色,说《奇幻森林》是生物特效领域甚至整个电影制作领域新的里程碑毫不为过。该片结合了《阿凡达》、《猩球崛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大片所采用的技术,并按照制作动画片的方式来制作。本文将揭开《奇幻森林》的神秘面纱,带你探秘其幕后制作,并对照生物特效技术的发展历程,看看《奇幻森林》的动物制作是如何达到行业新高度的。
《奇幻森林》中的动物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惊人逼真程度,CG狼=真狼
一、全新的制作流程
1、有限预算“逼出“无限创意
该片导演乔恩·费儒参与过多部视效大片,如《钢铁侠》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可以说在特效方面他早已是轻车熟路,但在面对《奇幻森林》这种题材的影片时,他最初还是打算去森林里实拍。但很快他发现,要完美地保留1967版动画电影的“奇幻”感,尤其是保留其中的喜剧桥段,实拍显然是做不到的。另一方面,《奇幻森林》的制作经费并不高,按照传统的实拍加特效的制作流程很难得到满意的效果,这就要求制作组必须找到合适的其他制作手段。
通常对于预算不高的影片,制片方并不愿意冒这种风险,好在迪士尼在改编动画经典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经验,最终迪士尼主管阿兰·霍恩提议借鉴《阿凡达》和《地心引力》等片的技术,放弃外景拍摄,改用虚拟手段完成影片制作。这样一来,整部影片都可以在摄影棚内拍摄完成,并且除了扮演狼孩毛克利的小演员尼尔·塞西之外,整片森林和其中的所有动物都由CG技术来制作。
整部影片都在摄影棚内拍摄完成,森林和其中所有动物均为CG制作
费儒还巧妙地借鉴了迪士尼制作动画电影的方法,即在开拍前将影片的故事板、剪辑表和每个镜头的细节完全确定下来,拍摄和后期制作只是在为其提供高质量替换版本而已,从而避免拍好的素材没有剪进成片里所造成的浪费。这种全新的制作手段打破了传统的前期到实拍到后期的流程,特效团队早在故事板创作阶段就加入进来,并且场景开发、镜头设计、实拍和特效制作是并行的。
《奇幻森林》故事板
2、力求CG=实拍
虽说是虚拟拍摄,但费儒还是希望影片看上去能够尽可能像一部“实拍电影”,而不是“CG特效电影”,他想让观众觉得这部影片就是拿着摄影机在森林里拍的。
为了把这个想法转化为实际方案,费儒请来了罗伯特·莱加托担任本片视效总监,后者是《阿凡达》虚拟摄影技术的主要发明人,这项技术能够让摄制组像拍摄真人影片一样处理CG动画,而不是单纯的手工调节参数。导演和摄影师仍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工具来“拍摄”影片,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是计算机中的虚拟场景而已。而特效制作方面,制作组选定了在生物特效和物理模拟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英国特效公司MPC。
虚拟摄影可以让导演像拍摄真人影片那样处理CG动画
3、借助游戏引擎进行场景设计
为了使场景逼真,MPC印度分部的员工前往原始森林拍摄了大量参考图片,并发回到伦敦总部,艺术家们据此制作了海量的环境模型,包括各种各样的树木、植被、地形、石块,甚至是河流和瀑布。模型库分为不同的精细等级,其中粗略版本交给预演团队用来制作预演动画,而精细版本则用于最终的特效制作。
然后,摄制组基于游戏引擎搭建了实时动画系统并导入这些粗略的模型,引擎可以实时显示预览效果,并能快速地对模型做出布局调整,因此,导演和艺术部门可以像制作游戏一样在其中设计每个场景的布局和呈现方式。由于故事是以狼孩毛克利的视角叙述的,导演希望呈现一种小孩子身处密林的渺小感,因此有时候会对动物角色和场景的尺寸进行调整,使它们看上去比真实尺寸更大。
动物与毛克利的身高尺寸对比
4、用动作捕捉辅助预演制作
既然要在开拍前确定好影片的每个镜头,那就少不了可视化预演(Previsualization)技术的帮助,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版粗糙的动画片,但却能大致表达影片的剧情、节奏、气氛,以及每个镜头的内容和调度。
当场景确定下来后,制作组便使用动作捕捉技术为其添加动画角色,这里的动作捕捉并不需要很精确,也不会用于最终的成片,而仅仅只是作为预演阶段的“虚拟演员”。导演会在动作捕捉棚内指导尼尔·塞西和其他替身演员,通过游戏引擎实时看到虚拟角色的动画效果,从而确定下每场戏的调度和剪辑。
视效总监莱加托甚至还请到了一群跑酷爱好者,记录他们在森林环境中穿梭的过程,用于设计影片的开场和结尾段落。这一阶段,摄影指导也会使用同样的系统来设计镜头角度和光照效果,特效团队会对动作捕捉数据和镜头运动进行优化调整,使其更加平滑、更符合物理规律。导演确认通过的镜头最终会被剪辑成预演动画版本。
通过虚拟摄影这种手段进行预演,更加直观高效
预演动画确定好之后,摄制组会从技术实现的角度对每个镜头进行分解,计算出画面内的场景尺寸、拍摄时需要的设备和道具、灯光的参数、摇臂的角度和速度等等。艺术部门会根据这些数据来搭建摄影棚布景,准备所需的道具。当然,整个拍摄进程中,预演动画和实拍往往是交叉进行的,并且经常会对其做出调整。
5、3D实拍、协同摄影齐上阵
虽然预演环节也有尼尔·塞西的参与,但那只是方便导演设计分镜,真正涉及到毛克利的戏份还是需要在专门的摄影棚里用电影摄影机拍下来。这样的戏份一共28场,全部在洛杉矶Center Studios摄影棚拍摄。拍摄现场被蓝幕所包围,这是为了便于抠像,并将实拍的尼尔·塞西合成到虚拟环境中。
由于尼尔·塞西是头一回演这种“独角戏”,因此很多时候需要替身演员穿上蓝色服装,甚至是举着动物木偶模型,按照预演动画所设计的走位来跟塞西搭戏,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视线和表情反应。另外,考虑到演员与场景的交互,以及准确的光照和阴影效果,片场有时也会搭建小型场景,例如毛克利发现蟒蛇皮的片段,整个地面就是现场铺设好的。基于预演阶段设计好的光照效果,现场使用了可编程的灯光设备和投影机来模拟动物走过时产生的光影。
替身演员穿上蓝色服装,举着动物模型,棚内还搭建了小型场景
莱加托开发的协同摄影(SimulCam)技术借助了动作捕捉系统,可以实时捕捉实拍摄影机的位置,并与三维场景中的摄影机同步。此处的三维场景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实时动画引擎中的场景,只不过去掉了原本预演动画中的摄影机运动,改为靠实拍摄影机来同步驱动。只要对实拍影像进行实时抠像并合成到三维场景中,导演就可以在片场实时看到尼尔·塞西身处虚拟大森林中的效果,并且无论镜头怎么运动,实拍元素和虚拟元素都是同步的。举例来说,毛古利乘树桩漂流的镜头,实拍时塞斯和树桩其实是靠一辆轨道车移动,而导演从监视器里看到的却是塞斯在河面上漂流。
协同摄影可以使导演在片场实时看到实拍与CG合成后的效果
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奇幻森林》的实拍也是原生3D格式,用到的正是《阿凡达》那套Cameron-Pace 3D摄影系统,对此,乔恩·费儒评价道:“我认为3D应该是叙事手段,而不只是技术手段。影片中那些漂浮的沙尘会让观众觉得他们真的处在森林里。”莱加托也认为,转制3D只是个技术活,转制人员一般没拍过电影,对电影手法不熟悉,他们不一定知道怎样利用好3D这种叙事手段。
二、生物特效新标杆
虽然在预演动画环节有用到动作捕捉,但是费儒从一开始就决定让特效团队按手工方式制作所有的CG动物。他认为《奇幻森林》虽是童话题材,但不应该拍成卡通片,影片中所有的动物必须看上去真实可信,如果观众能察觉到哪只动物是CG制作的,那么就说明CG失败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特效制作人员必须面对几个大难题。
1、严格遵照真实动物
在为动物们制作动画时,制作人员必须遵守物理真实感法则,动物们能够跑多快、跳多高、做出什么动作都是按照真实研究数据来设计的,这种考量甚至细致到眨眼、动耳朵之类的细微动作。包括尼尔的数字替身也一样,只能做出小孩子所能做的动作。莱加托认为,有些影片里观众一眼就能察觉到数字替身,就是因为它们做的动作太超常了。
因此,乔恩·费儒要求影片中每只动物的每个镜头都必须有真实参考素材,制作人员从网上找了大量的参考视频,用来研究真实的动物特征。无论影片中需要什么样的镜头,费儒都希望能够找到类似的参考片段。莱加托甚至还请到了一群跑酷爱好者,记录他们在森林环境中穿梭的过程,用于设计影片的开场和结尾段落。
动画师们仔细研究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和特征,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保留到了CG版本里,确保观众察觉不出区别,导演的要求是当动物出现的时候,观众第一反应会觉得它们是真的。在表情方面,制作人员研究参考视频后发现,狗和狼在表达情绪时动眉毛不动嘴,猫科动物动嘴不动眉毛,而熊嘴眉毛一起动。为了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效果,《奇幻森林》中所有的生物动画都是由动画师们手工完成的,MPC为此开发了全新的软件来实现更细致的肌肉模拟。
每个细微之处都精益求精,这只CG老虎和真老虎无异
2、精准的毛发呈现效果
除了肌肉运动之外,动物毛发的呈现效果也极大影响着最终的真实感。每一根毛发都必须对光线做出正确反射,并且需要按照各种动物的毛发生长规律对其进行“梳理”工作,使其纹路走向、软硬程度符合各种动物的特性。例如黑豹巴希拉的毛很短,没有明显的纹路,但是细腻光亮;相比较之下,棕熊巴鲁的毛就厚实粗糙得多,并且比较蓬松;而猩猩路易王的毛则是一缕一缕的,像是很久没有打理过。在不同的天气环境下,动物毛发的干湿疏密效果也不一样,毛克利和狼群雨中告别的场景,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母狼拉克莎毛发上挂着的小水珠。在光照方面,MPC升级了光线追踪渲染器来进行画面渲染,这种算法的运算量非常大,但能得到尽可能逼真的效果。
雨天环境的湿毛发一直是生物特效制作的难题
整部影片中制作难度最大的场景恐怕就是毛克利坐在巴鲁肚子上嬉戏,众所周知,毛发和水的模拟难度都非常高,而当这两者同时出现,还存在交互时,制作人员就不得不倾尽全力。相比1967年动画版,制作人员根据棕熊的实际浮力调整了其肚皮露出水面的高度,并且水中的毛发是像水藻一样散开,而水面以上的毛发则会成片地紧贴在身上。
3、让动物们开口说话
即便尽可能追求真实,有一件事情动画师们还是得发挥点想象力,那就是让动物们说英语,这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影片成败的关键。既然想要让动物们看上去像真的一样,就不能按照人类或者卡通片的说话方式来设计它们说话时的样子,否则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假的。
为此,导演让制作人员观看了大量跟动物说话有关的影片,研究哪种做法是对的,哪种做法是错的。其中《比佛利拜金狗》和《猪宝贝》被作为两大反例,因为在这两部影片中,动物说话时的口型都是按照人类说话方式来制作的,显得非常的违和,而在《奇幻森林》里,导演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让观众们真的觉得他们听到的台词是由那些动物嘴里发出来的,而不是配音。最终他们研究出三条法则:
1、嘴部动作尽可能小,而且要按照动物嘴部原本的运动特征来制作;
2、有意地让正在说话的角色处在画面外,减少出错率;
3、寻找合适的角度和光照,让画面看上去更自然。
不同的动物发声方式不一样,说话时的表现也就不一样。有的动物看上去像是能说出英语单词的,比如棕熊巴鲁的嘴部动作就十分丰富,使其明显比其他动物要更加卡通化(另外也是因为巴鲁的性格太友善了,不像真的棕熊那么凶猛),而巨蟒卡奥说话时嘴就基本不动。
不能让观众察觉到动物的台词是配音
4 MPC“幕后主导”,维塔“友情客串”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绝大多数的特效镜头都是由MPC完成,唯独猩猩路易王的片段由维塔数码(Weta Digital)完成,这是因为他们在《猩球崛起》系列中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猿类动物制作经验,并且这段戏动物数量实在太多了,其渲染难度也只有维塔这样的公司能够胜任。好在这段剧情相对独立,不需要跟MPC的特效团队有太多数据交叉,因此这就成为了维塔为本片奉献的一段小插曲。
维塔数码在《猩球崛起》系列中积累了丰富的猿类制作经验
三、《奇幻森林》特效到底强在哪?
事实上,莱加托自己也承认,MPC公司此前在生物特效领域并没有太多建树,但正是因为《奇幻森林》采用了先进的制作流程和严格的制作标准,才充分挖掘出了MPC的潜力,使其一跃成为生物特效领域的顶尖团队。MPC公司差不多有800人参与了《奇幻森林》的制作,前后花费2年时间,制作了超过70个逼真的生物角色和1300多个特效镜头,在制作高峰期,公司每天生成的镜头版本超过3000个。
这一系列数据是难以想象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和付出才推动着特效技术不断进步,从而制作出以假乱真的原始森林和各类生物,更为难得的是,技术在《奇幻森林》中并没有喧宾夺主,自始至终摄制组秉承的理念都是达到传统实拍电影的效果,这才使得技术能够隐于画面中。
我们无法说《奇幻森林》领先中国多少年,但是这部影片实实在在地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它的团队专业程度、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还是敢于研发新技术新流程、敢于挑战极限的勇气,亦或是制作团队之间的协作配合,这些都是中国特效追赶世界的必经之路。
最后奉上生物特效史上的八大里程碑,正是有这些经典前作,才让《奇幻森林》达到了生物特效行业的新高度,《奇幻森林》可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并将激励后来者努力赶超。
1、《仙境》(1903年)
乔治·梅里爱是电影史上最早涉猎生物特效的人,他运用最原始的手段在作品中加入了生物角色。这些手段包括透过水箱拍摄、由演员穿戏服扮演动物、制作可以活动的纸板或动物模型。
2、《金刚》(1933年)
1933年版的《金刚》是生物特效史上的第一部经典之作,影响着之后的好几代特效人。影片中的金刚和霸王龙都是由定格动画模型来制作的,丛林背景同样是一片微缩模型,制作人员需要一格一格地拍摄,每拍一格就要把模型稍微调动一下,从而拍出连贯的动作。
3、《大白鲨》(1975年)
《大白鲨》可以说是前CG时代的最后一部生物特效代表作,影片中逼真的鲨鱼模型由气动机械装置操纵,并且分为左半侧、右半侧和背部三条鲨鱼模型,控制设备可以安装在摄影机拍不到的另一侧。
4、《侏罗纪公园》(1993年)
《侏罗纪公园》是CG生物的开山之作,CG制作的恐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但是由于那个年代的CG技术还很原始,因此大多用于大全景镜头,而如果只是展现恐龙的局部,以及当恐龙与真人演员有交互时,都是由精密的机械遥控模型来完成的。
5、《猪宝贝》(1995年)
《猪宝贝》呈现了一头会说话的小猪,导演选择由驯兽师训练真猪来完成影片拍摄,而在后期阶段通过CG技术替换小猪的嘴,使其张嘴说话。这部影片击败了罗伯特·莱加托监督的《阿波罗13号》,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视效奖,而《奇幻森林》里导演亲自配音的那头豪猪正是源于这个梗。
6、《精灵鼠小弟》(1999年)
《精灵鼠小弟》中,纯CG制作的老鼠斯图尔特担纲了主角,这是CG生物特效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制作人员解决了极为复杂的毛发模拟和渲染问题,使得小老鼠活灵活现。虽然其造型和动作都偏向卡通化,但逼真的呈现效果仍在当年引起巨大轰动。
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那只大老虎是由真老虎和CG老虎共同担纲的,因此对CG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掺不得半点假。制作人员将真老虎和CG老虎的图像放在一起反复对比,并不断优化毛发、皮肤和肌肉的运动及光照效果,确保两个版本的老虎之间看不出区别。负责制作这只CG老虎的Rhythm & Hues公司甚至因此破产了,这足以见得其制作成本有多高。
8、《猩球崛起:黎明之战》(2014年)
早在2011年的《猩球崛起》中,维塔数码便实现了户外动作捕捉,让动作采集和外景拍摄同时进行。而到了三年后的《猩球崛起2》,维塔更是全面升级了其渲染技术,尤其对湿毛发有更好的表现效果,至此,CG生物与真实生物之间的差距已经基本被填平。
(责编:ti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