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新风向|健身内容的春天里,「科技健身」会成为撬动行业的“奇点”吗?
健身行业的零售化进程,推动了健身内容的爆发。而健身内容的春天,本质上是新中产人群对消费升级的追求。
以超级猩猩为代表的团操工作室依靠低门槛、高趣味性以及娱乐化的内容已成为时下最受初阶用户欢迎的业态之一。参考这类模式,多个主打搏击、瑜伽、动感单车、芭蕾芭杆、划船、蹦床等新兴健身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持续冒出;同样地,以 DigPotential 为代表的小型私教工作室以1V1的重服务模式获得了中高阶健身用户的青睐。
如果说团操工作室以及小型私教工作室在早期取得成功来自于极佳的用户体验以及丰富的课程内容,那么这份优势正成为制约他们后期规模化扩张的最大障碍。
潮酷的装修风格可以复制,成体系成套路的课程内容也能照搬,但优质的教练与服务却无法批量化生产。这也是超级猩猩今年宣布成立超猩学院,投入大笔资金与精力规模化培养教练的原因之一。
36氪认为,理想的模式应当是在借鉴团课以及小型私教工作室的基础上,弱化教练的部分职能。而「科技健身」会是这个最优解吗?
本篇新风向,36氪将为大家梳理三个问题:
相比传统健身理论,科技健身有什么优势?
科技健身有哪些产品形态?
在科技的赋能下,未来健身房会长成什么模样?
科技健身:高效健身 + 去“人”化 + 数据驱动
「科技健身」泛指利用技术手段辅助教练,提升用户健身效率的解决方案。其核心的优势为:
引入新技术手段,提升单位时间健身效果
弱化“人”即教练的不稳定因素,提升服务的标准化与一致性
天然具备数据优势,便于实现个性化的健身体验。
基于以上三点优势,「科技健身」现阶段的主流形态有两类:
以EMS电脉冲为代表,利用新型设备提升用户健身表现与效率的黑科技。
以虚拟教练为代表,基于大数据与AI为健身行业赋能的软硬件产品。
EMS电脉冲健身 + 虚拟教练
1. EMS电脉冲健身 (Electronic Muscle Simulation)
EMS 的原理是通过模拟人体大脑生物电信号,将中低频率脉冲电流导入到运动神经,通过调控脉冲电流的强度、频率、间歇时间等因素指挥肌肉协同工作,达到减脂塑形的目的。这类健身体系最早应用在医疗康复领域,后逐渐延伸到健身市场。
EMS 这类业态最大的卖点是“电击20分钟 = 健身两小时”,即用极短的时间实现传统健身方式下两小时的健身效果。
在20分钟的训练里,电脉冲能够高效激活与刺激指定部位的深层肌肉群。一改过去用户利用各种健身器械与小工具主动寻找肌肉发力位置的模式,以精准的被动的电刺激加上主动的对抗性动作完成对全身肌肉群的训练。可以说,一台占地1~2平米的 EMS 设备相当于一个50平米自带各类器械的健身工作室。
一般来说, EMS 的训练内容对运动量以及动作的要求均不高,主要以拉伸、深蹲、高抬腿等基本动作配合正确的吐纳。
简单的说,EMS有着耗时短、学习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它降低了培训教练的门槛。通过设备使用手册的学习与培训 ,教练在1个月内可以完成整个EMS 体系的培训。
从商业层面分析,由于 EMS的训练体系只需要“1人+1设备”,它对场地的大小、环境、健身工具的要求并不高,从单店模式上看,EMS 会比24小时健身房规模化复制能力更强。
国内目前以EMS为核心训练方法的健身品牌有 ZESPEED、安体倍力、XBody、K-EMS以及 VisonBody。
ZESPEED
以 ZESPEED 为例,其标准化的“ZE极速运动站”,单店配备两台设备,五个教练,100平米场地,即可实现全时段的营业。用户按月卡购买,线上预约,单次价格在300-400不等;
其今年下半年打算推出的ZE健身仓面积定为 6mX6m ,单仓配备一台设备,1个教练,布局写字楼与社区,将坪效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满足健身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ZESPEED 与其他品牌的差异在于它在设备之外,添加了更多元化的健身内容与服务。其教研团队根据不同健身人群的特征推出6类不同的课程,包含“辣妈课程、美臀课程、跑者课程、腰腹课程、下背舒展课程以及中老年强化课程”;今年下半年,ZESPEED 将引入基因检测的服务,基于 DNA 数据为平台内用户提供深度定制化的 EMS 训练方案以及营养方案。
单店财务模型上,ZESPEED 创始人邹馨表示,每个用户20分钟的锻炼时间,单台设备一天5个用户使用即可达到盈亏平衡。参照已落地的9家100平米线下门店的实际运营状况来看,ZESPEED 在满课率为20%基础上,实现坪效2000元人民币,回本周期8个月。
如果通过运营,能够有效提升约课率,基于单次20分钟的训练时长,如 ZESPEED 这类EMS健身业态具备成倍提升坪效的潜在机会。
但是,EMS 的健身体系也存在一定短板:
健身内容单一:除了高效锻炼以外,健身更需要互动与氛围,对于小白用户而言,EMS 可以满足其基本需求,但长远来看,EMS 最终会演变成一种提升健身效果与运动技能的辅助工具,因此健身房品牌必须在 EMS 以外去拓展其他健身内容。
市场教育成本高:EMS虽然在国外已经得到了临床与市场的验证,但对于国人来说,这还是个新鲜的舶来品。现阶段,主打EMS的健身品牌的满课率相比私教工作室与团操并不高,但具备潜在的高增长性。
无成熟自研设备:市场上缺乏成熟的经历过医学验证的国产设备,目前大部分国内EMS健身房采用的是代理国外成熟且有临床数据支撑的设备。
2. 虚拟教练
相比 EMS 依靠黑科技在设备层面为行业带来新的健身体系与方法论,人工智能与健身行业的结合将会长出一个新的产品形态 —— 虚拟教练。
虚拟教练包含:
以线上为主,通过获取用户多维度数据标签,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化精准训练方案。
以线下为主,通过融合多种AI算法,利用传感器或摄像头等硬件方案,实现健身动作的监督与纠正。
虚拟教练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低成本规模化复制,比教练更懂用户。
第一类虚拟教练的代表公司是近期宣布获得 1.27 亿美元 D 轮融资的 Keep 。
AI 在 Keep 的落地场景目前有两个:在app上利用大数据和算法进行智能分发,实现千人千面和精准推荐;在跑步机等硬件上搭载传感器等技术设备,实时监测用户的运动标准度并采集数据,进而更有针对地提供运动指导方案。
Keepkit
如果将落地场景进一步具象化,我们可以简单的把 Keep App 看作是健身内容领域的今日头条; Keepland 是由数据驱动的超级猩猩 ;Keepkit 则代表的是智能健身器械。未来,在 Keep 生态内,线上线下各个平台的数据相互打通,用户可以在Keep内获取所有跟健身相关的内容与服务。
如果再辅以一支较强能力的线下运营团队,AI 与数据对 Keepland 赋能,将直接体现在其单店运营以及财务数据上。至少从目前来看,唯一一家 Keepland 在日常运营中已达95%的满课率,复购率为80%,这还是在没有应用AI的基础之上。
第二类虚拟教练的代表公司是 myShape 和 EuMotus,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具有进入家用场景的潜力并能代替教练的部分职能。
myShape是一家智能健身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产品在Kinect的解决方案上做了算法优化,降低了硬件的门槛并提高了识别的精准度。整套方案包含了自研的3D动捕技术、姿态识别纠错算法与一套强交互性的健身内容。
myShape
使用流程上,用户首先需要将设备连接到家里的电视或者投影;其次扫描小程序,绑定账号,选择相应的课程;课程开始后,面板的左边是录制好的课程,右边是 myShape 设备实时捕捉到的用户姿态视频流。
用户照着屏幕内课程做相应的动作时,系统会根据捕捉到实时视频流进行分析,一旦用户的健身动作不符合运动力学的标准,系统会通过语音提示的方式纠正用户的动作。即在保证用户不会因为错误的运动姿势而受伤的同时,提升健身的效果。
myShape 目前的商业策略是先2B再2C,与B端的合作采用技术输出的方式,为连锁健身房以及24小时健身仓提供新型健身内容;C端则是切入家用场景,直接提供硬件设备。
36氪去年采访过的哈佛团队 EuMotus的产品及模式与 myShape 非常类似,其产品 BodyWatch 由 3D运动捕捉传感器、运动力学的专业知识与机器学习的算法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精准,有针对性的运动反馈系统。
EuMotus
无论是线上的应用还是线下的硬件,这两类虚拟教练必然会将其业务延伸到对方的领域。
myShape 与 EuMotus 在讲的故事是利用便携式智能设备切入用户家用场景,获取用户各维度健身数据,再用数据反哺平台,而这个平台可能会长成社区的模样。
而 Keep 的技术VP彭跃辉近期告诉36氪,基于庞大的用户数据库以及颗粒度极小的用户标签,虚拟教练会是 Keep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落地方向,并且将不仅限于线上今日头条式的定制课程推荐,还将包括基于硬件和传感器的线下方案。据悉,其线下方案很可能会基于手机自带的深度摄像头做开发。
相比 myShape 和 Eumotus, Keep 虽然在 AI 领域起步晚,算法积累上也有不足,但优势同样明显,坐拥 1.4 亿用户的健身数据。
事实上,除了 Keep 以外,36氪了解到,LikingFit 等众多线下健身品牌都在试水虚拟教练这一领域,但碍于算法识别的精确度问题,还未真正实现落地。
科技“教书”,教练“育人”
回到本篇新风向讨论的原点,科技的引入能否为线下健身业态带来改变?
我们可以先把视角投向教育行业。
健身与教育极其类似:市场极为分散、重体验、强调优质内容、产品非标、规模化复制困难。过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资本的助推以及AI的应用,教育行业已经为健身行业提供了模板与启示。
以「乂学教育」为例,通过AI自适应系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题目检测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通过算法规划适合该学生的学习难度和顺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这套模式下,乂学教育用AI替代了非标的教学内容,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的教学系统。
目前这套方案正在规模化复制,被大量C端学生以及B端教育机构所采纳。
但是,乂学教育依然在不停地开设线下店。
乂学教育栗浩洋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更需要体验感与氛围。网络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氛围营造困难。未来,线上教育的比例会不断扩大,但大部分人可能仍然习惯在线下接受教育。”
同理,科技在未来一定能够部分替代教练授课的职能,通过自适应的方式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方案。但是健身的过程是痛苦且反人性的,它比教育更重视体验感与氛围,健身需要大家一起坚持、共度难关、教练在一旁大喊着激励、好身材的同伴在身边刺激自己、一面大镜子毫无保留地暴露身材的不足和展示进步,这也是人们去健身房健身、参加团操课的重要原因。
标准化、高效的内容体系固然重要,但“健身氛围”与“教练参与辅导”同样不可缺少。所以不难理解,Keep 要成为健身领域的巨头,线下是注定要啃下的一块骨头。
科技健身将会成为主流健身业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将承担提高坪效、优化人员结构、吸引人流以及标准化健身内容的职能。
而健身教练将如未来的老师一样,从过往的“重”教书“轻”育人”逐渐过渡为“轻”教书“重”育人。
未来,最合理的健身业态会是:你来到离公司或家最近的健身房,健身房被分成不同功能区,有夜店风的团操区域,有私密性极好的私教区域,也有如EMS一般的各种提升运动技能的黑科技设备。
每天的授课内容由机器决定,授课则由机器为主,教练为辅。通过大屏幕与多个深度摄像头,机器通过语音以及可穿戴设备实时校准用户的健身姿态。而教练主要的工作则是研发优质的健身内容、陪伴学员以及管理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