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虚拟人同行,你准备好了吗
2021年,“元宇宙”概念大火。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虚拟人”于今年年初开始在全球流行,并一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词语。作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沟通媒介,“虚拟人”每时每刻都在为现实世界带来新的生机。
虚拟人发展历经四个阶段
虚拟人一词,最初由医学领域率先启用。20世纪80年代,人类医学发起了一系列针对人体的研究计划,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可视人类计划(VHP)、虚拟人类计划(VHP)、人类大脑计划(HBP)等。其中,虚拟人类计划就是虚拟人一词的由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按照目前的看法,只要能动、有表情、能跟真人交互,都可以纳入到虚拟人范畴。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行业普遍认为,虚拟人的发展历程可以被总结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
特征:虚拟人概念提出,人们开始尝试将虚拟人物引入现实。
描述:在这个时期,虚拟人概念首次在医学领域提出,在生活领域并未得到传播。为了实现对美好人物的追求和向往,人们通过手绘、化妆技术让存在于幻想中的完美人物出现在眼前,造就了虚拟人的早期萌芽。代表性虚拟人物有:日本虚拟歌姬林明美、英国虚拟演员Max Headroom。
(日本虚拟歌姬林明美)
(英国虚拟演员Max Headroom)
(二)探索期——21世纪初期
特征:CG和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让虚拟人更加立体形象,虚拟人进入探索期,逐渐步入影视娱乐行业。
描述:随着CG、动作捕捉等技术的问世,虚拟人在这一阶段得到进一步发展。区别于早期通过手绘、化妆刻画的虚拟人,这个时期的虚拟人形象更加丰富和生动,因此得到了影视领域的青睐,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虚拟人出现在影视屏幕中。例如:《指环王》咕噜和《猩球崛起》凯撒等。但是,由于该时期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呈现形式相对粗糙,所以虚拟人市场规模较小,未受到大众广泛接受。
(影片《指环王》中的人物“咕噜”)
(影片《猩球崛起》中的人物“凯撒”)
- 初级阶段——2016—2019年
特征:深度学习算法、AI等各种新技术的普及让虚拟人的智能化程度加深。
描述:2016年,AI、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发展起来。在这个阶段,外形的逼真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对虚拟人的要求,智能化成为了最迫切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重视虚拟人,推出各种类型的智能虚拟人。例如搜狗AI合成主播,百度AI机器人、Bilibili“虚拟次元计划”UP主小希和小桃等都是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虚拟人。
(搜狗联合新华社发布首个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
(Bilibili“虚拟次元计划”UP主小希和小桃)
(四)成长期——2020年至今
特征:技术需求均迎突破,资本加大布局,虚拟人成果井喷
描述:2020年以来,技术日益成熟,虚拟人开始引起资本重视,疯狂涌入虚拟人领域。同时,虚拟偶像的出现也让虚拟人越发商业化。例如:中国的AYAYI和翎Ling等虚拟网红KOL、KFC的桑德斯上校和花西子的虚拟品牌代言人以及《刺杀小说家》中的赤发鬼等电影虚拟偶像。
(虚拟网红AYAYI)
(花西子的虚拟品牌代言人)
(影片《刺杀小说家》中的人物“赤发鬼”)
不同角度下的虚拟人分类
在物理世界,人类通常以国家、种族、性别、年龄来划分。那么,在虚拟世界,虚拟人的划分又是另外一种形式。从技术角度来看,虚拟人可被分为广义虚拟人和超级自然虚拟人;从产业应用角度来看,虚拟人又可被分为服务型虚拟人和身份型虚拟人。
技术角度
在《2022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虚拟人被划分为广义虚拟人和超级自然虚拟人两大种类。
其中,广义虚拟人指的是通过CG建模、手绘等方式完成虚拟人前期制作,通过中之人联合动作捕捉、面部捕捉技术实现驱动的虚拟人,如《指环王》咕噜、《星球崛起》凯撒。
超级自然虚拟人则是指通过AI技术“一站式”完成虚拟人的创建、驱动、内容生成、并具备感知、表达等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交互能力,如AYAYI、柳夜熙。
在技术的发展下,超级自然虚拟人将成为虚拟人领域的新发展趋势,推动虚拟人产业生态建设。对此,《白皮书》指出,超级自然虚拟人具备着性格、态度、生物学特征、创造力、知识以及技能等六项核心要素,这六部分相辅相成,协同一致发展,带动虚拟人产业拓宽到更多的行业应用中。
(超级自然虚拟人六大核心要素)
应用角度
从产业应用角度,虚拟人可划分为服务型虚拟人和身份型虚拟人。其中,服务性虚拟人是可以替代真人服务的功能性虚拟人,完成内容生产及简单工作。常见的服务型虚拟人有虚拟主播、虚拟员工等,可以降低已有服务型产业成本,为存量市场降本增效。
身份型虚拟人,则是具有身份性,用于娱乐和社交的虚拟人。例如虚拟IP、虚拟偶像,具有明显的人设和IP属性,可以为未来的虚拟世界提供人的核心交互中介,在增量市场创造新价值增长点,降低虚拟内容的制作门槛。
(虚拟人类型及特点)
从细分领域剖析虚拟人发展
随着政府企业及科技公司积极布局虚拟人赛道,虚拟人领域出现诸多市场契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074.9亿元和62.2亿元。2022年这个数据将分别达到1866.1亿元和120.8亿元,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
虚拟人在诸多领域都拥有较强的可塑性,结合各项前沿科技,虚拟人得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下文将以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为例,剖析虚拟人的商业化发展模式。
虚拟偶像
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虚拟偶像得以在网络虚拟场景或显示场景进行演绎活动。从2001年中国首位虚拟少女青娜诞生到近期的虚拟偶像女团A-SOUL,我国的虚拟偶像发展已较为成熟。目前来看,虚拟偶像已经逐渐覆盖传统的星圈和二次元圈,逐步走向商业化模式。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有68.0%的虚拟偶像爱好者会通过评论虚拟偶像官方账号的方式来支持虚拟偶像。同时,有40.2%的受访用户表示会为虚拟偶像消费,愿意以购买代言产品或周边产品的方式来支持他们。
具体来说,这些虚拟爱好者能接受的月均花费金额为300元以内的占比超三成,42.0%的虚拟偶像爱好者的月均花费金额占总支出比例为5%以内。而愿意月均花费1000元以上,或花费金额占总支出比例15%以上的虚拟爱好者占比很小。由此可见,性价比高的产品更容易被虚拟偶像用户接受,增强虚拟偶像用户粘性。
与真实偶像相比,虚拟偶像拥有着参与性强、人设易管理、基本无负面信息、不易塌房等特点和优势。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用户认为虚拟偶像的最突出优势是虚拟偶像人设更容易管理。其次,风格更容易设计、人设不塌房也是虚拟偶像的核心优势。因此,对于虚拟偶像,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对虚拟偶像进行相应改造。
虚拟主播
2021年,我国直播人才需求量和人才缺口分别为1200万人和800万人,预计2025年直播人才缺将达到1941.5万人。随着娱乐行业和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虚拟主播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个缺口。
虚拟主播,是以原创的虚拟角色设定、形象为自身的代表,并配以真人声优在各视频网站、社交平台上进行娱乐活动。2004年,央视CCTV-6推出了国内首位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开启了国内虚拟主播从电影屏幕走向现实消费的门锁。
目前来看,虚拟主播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的重要竞争领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媒体传播领域对内容生成方面的业务需求。不仅新华社、湖南卫视等媒体在应用,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大厂也在深度参与。此外,得益于B站、抖音等平台支持,虚拟主播群体正在日益庞大。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受访用户知道娱乐虚拟主播和电商虚拟主播的比例均超过六成。有70.7%的受访用户会给虚拟主播“打赏”。其中,接近九成的用户月均“打赏”金额在300元以内。根据数据来看,用户对虚拟主播“打赏”金额较低,对虚拟主播持理性态度。
在虚拟主播兴起后,行业中不乏有声音认为“虚拟主播会取代真人主播”。根据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有近半数的受访用户持有这种观点,认为虚拟主播将会在某些领域替代真人主播。同时,也有47.5%的受访用户认为未来真人主播和虚拟主播将共存。可见,随着消费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众对虚拟主播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提高。未来,虚拟主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数字员工
近年来,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人才缺口明显,劳动力成本增加。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劳动力市场也在“人机协同”的趋势中迭代,数字员工逐渐进入到各行各业,弥补人才缺口。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他们对于虚拟客服、虚拟代言人、企业虚拟品牌官这类的数字员工最为熟悉。根据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接触过虚拟客服、虚拟代言人、企业虚拟品牌官的受访用户占比分别为67.1%、59.5%以及42.9%。
对于不同领域的数字员工,受访用户表示他们更了解教育、金融、物业、地产、文旅等领域的数字员工。其中,教育和金融领域占比最高,分别为52.6%和51.9%。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劳动力成本增加,数字员工将会走进更多领域,呈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数字员工最为企业津津乐道的则是其强大的可用性,不仅可以24小时全天工作、不知疲倦,还拥有着零出错率、效率高、易于更新与维护等优势。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有70.7%的受访用户认为数字员工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同时,全天工作、节省时间成本也是数字员工的核心优势。
针对这些优势,绝大多数的受访用户对数字员工持“看好”态度,认为未来真人员工和数字员工将共存发展。
编辑/徐语聪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