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走向共生 数字人产业“清风徐来”
打开电视,气质端庄、面容姣好的虚拟主播上线新闻节目,不仅表达精准连贯,还能进行赛事手语直播;进入线上银行,虚拟员工一边活跃在直播中与客户互动,一边充当播报员,为用户提供新鲜资讯;走进剧场,虚拟偶像正式亮相,与众多演员一道同台竞演……当这些虚拟的形象,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被“赋予生命”,便有了“数字人”的概念。
数字人,也称虚拟人,是指通过建模、动作捕捉、AI 等科技手段,制作出具有人或类人的外貌特征和行为模式 并通过显示设备呈现出来的虚拟形象。数字人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经历了萌芽、探索、初级及成长各个发展阶段,技术路线日趋成熟,正逐步走入大众视野。
随着技术的成熟,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人的精细度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数字人走上不同工作“岗位”,加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文娱传媒到金融教育,当前,我国数字人商业化应用探索步伐持续加快,不同形式、更广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正逐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数字人的发展为何如此“迅猛”?都经历了哪些环节?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今天,请跟随《中国科技信息》的脚步一起寻找答案。
全球数字人已经超过3万个
数字人的诞生历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一概念“出圈”之前,整个行业已为此沉淀了十年之久。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建模、渲染和动作面部捕捉等技术发展推动了数字人应用落地,然而其生产制作一直相对“低调”,主要在二次元等小众领域引发小范围关注度,直到近期借着元宇宙风口迎来爆发机遇。
在整个发展环节中,真正“催生”数字人诞生,要得益于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加上3D图形技术的精进。在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数字人可以基于视频、音频、文字等真人行为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进行海量数据的训练,从而自己表现得更像真人。
在各种技术的融合推动下,数字人的概念也逐渐清晰。简单而言,如果在数字世界里用一个 3D 建模建出了一个人的形状,这就是数字人。
而基于不同的渊源,数字人也有一些不同的分类。一类数字人是利用 3D 建模、动作捕捉等技术实现的超写实数字人。超写实数字人的典型代表是虚拟偶像,它以 IP 的方式出现,可以与人互动,和用户有一定的情感链接。另一类数字人通常出现在影视内容生产中,例如在好莱坞影视作品的特效中,由非真人演员扮演的虚拟形象被认为是数字人,它主要起到内容演绎的作用。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数字人已经超过3万个。这些数字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培训、金融保险、医疗健康、课堂宣讲、游戏、电商等领域,担任虚拟客服、虚拟导游、虚拟主持人、虚拟主播等角色。
数字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数字人应用的多元拓展,得益于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布局的持续完善。一方面,从过去花费一年半载的时间打磨一个虚拟偶像,到如今两三个月就可以交付完成一个电影级的超写实数字人,数字人的制作成本大幅压缩。另一方面,在这些利好因素的铺垫下,目前我国数字人产业上下游均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并形成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上游成像设备产品已发展成熟,光学元器件和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正被集中攻克。下游应用领域加速从文娱行业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延伸。
可以说,作为连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媒介,数字人有助于实现感官维度的全面延伸。通过为人们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数字人可以进一步拓展信息消费市场,成长为数字经济增长新动能。
那么,数字人与经济发展之间将呈现怎样的联系?从目前的趋势看已经有了方向。例如,电商直播带货、新闻播报、各行各业的虚拟智能客服需求,使得服务型虚拟数字人也迎来了订单爆发期,并催生了面向B端开发的数字人SaaS产品。而数字人的应用将有利于C端消费者获取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在金融、文旅等行业大批“上岗”,对行业内的企业可以起到降本提质增效的作用,还可以提升服务的精细度、体验度,降低人工成本。
目前数字人产业仍处在成长期
近两年,国内数字人项目呈现井喷态势,科技巨头集体入场。截止2022年10月,国内虚拟数字人领域融资数量近百起,金额约120亿元。IDC 预计,到 2026 年中国 AI 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102.4 亿元。
尽管发展迅猛、前景可期,但也应看到,目前数字人产业仍处在成长期,将其巨大潜力转化为产业实力,仍须补短板强弱项。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数字人是基于数字技术创造的角色。云计算、图形处理、人工智能等算力相关技术,是数字人的发展基础。因此,数字技术水平的高低,会给数字人的使用体验带来很大差异。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人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仍相对有限,数字人的自主服务仍比较机械,在交流沟通方面仍需要相关人员的语音或操作支持,极大限制了数字人的使用范围。同时,数字人对云计算等技术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提供强有力的云数据中心技术支撑,也是确保数字人顺利发展的关键。要持续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提升数字人的交互能力,真正为受众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沉浸式体验。
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降低数字人制作成本,提升制作效率,推动数字人定制形成规模,让数字人真正成为个人和组织的数字资产,从而充分释放数字人的产业价值。对此,北京市便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1-2家营收超50亿元的头部数字人企业、10家营收超10亿元的重点数字人企业以及20个数字人应用标杆项目等目标。
总之,作为数字技术与行业场景的渗透融合,推动数字人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迭代。期待在相关政策引领、市场需求驱动下,数字人产业能把握好发展新机遇,不断拓展应用边界,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更快走进千家万户,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